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把心思放在決策過程(交易心態原理)

作者理察.彼得森是市場心理顧問公司創辦人,同時也是精神科醫師與專業操盤手,他藉由行為財務學、心理學及大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佐證,將帶領投資人克服決策偏差,改善投資技巧,並反過來利用眾人的不當行為,獲得卓越報酬。本篇只介紹「把心思放在決策過程」。

我聽過一些投資人的目標是賺進「數到手軟」的獲利或累積「數代」的財富,但是為了錢而追求獲利可能很快就會出問題。這樣的動機在決策時會牽涉到自尊,也會增加人們對結果的情緒反應。此外,以追求財富為目標也是個人幸福降低與自尊低落的徵狀。

以「追求財務成就」為重的人,「心理活力」與「自我實現」較低,身體上的抱怨較多。主張自我接納、融入、社群感與身體健康的人比較幸福,壓力也比較少。或許聽起來很矛盾,但是以追求獲利為主要目標可能是情緒疾病的徵兆。

當然,金融業的人想賺錢是很自然的,不過,當金錢變成目標,而非工作的副產品時,情緒穩定就容易受到干擾。最卓越的投資人、銀行家或企業人士把工作做好並不是為了金融報酬,而是因為他們喜愛這些工作。

管理大師彼得.社拉克離開投資銀行是因為他對那一行沒有熱情:「1930年代中期,我在倫敦的投資銀行工作,那工作顯然很適合我的優點。但是我看不出來我身為資產管理者有什麼貢獻。我重視的是人,覺得自己沒必要在入土為安時成為墓園中最富有的人。我沒有錢,也沒有未來的就業目標,儘管當時正值經濟大恐慌,我還是辭職了,那是正確之舉。」社拉克轉而追求他熱中的職業,世界也因此變得更好。

只管獲利多寡也會影響投資決策,有些談交易的書籍與文章就建議以「禪意」(超凡心態)看待短期損益。對損益過於執著會因為比較短期成果預期而誘發更強烈的情緒反應。看淡結果,把焦點放在投資決策的過程,可以增加市場動盪時的情緒穩定,隨著策略的逐步修正,即可獲得更好的長期報酬。

研究人員發現,無意間思考金錢會影響行為,效果並不是隱約的。在一連的實驗中,看到金錢的線索會改變人們解題的方式與人際互動。金錢線索會增加受試者的自給自足感,讓人產生無依賴感與無依附者的欲望。

看到金錢線索的受試者在進行困難的任務時,會等久一點才向實驗者尋求協助,協助困惑同仁的時間減半,離開實驗室時,捐給「大學學生基金」的金額也只有一半。在進一步的實驗中,受金錢影響的受試者比較想要獨自玩樂、獨自工作、和新認識的人保持較遠的距離。整體而言,想著金錢的受試者變得比較自給自足、不大方、跟別人比交疏離。這種「在意金錢」的效果是潛意識產生的,對社交互動與行為有深遠的影響。

計畫與預期,不要反應
交易教練琳達.布拉福.拉琦克建議:「開盤以前就知道你要做什麼。」馬克.庫克表示:「規畫是交易的客觀面,從最糟的情境開始著手……,一旦投入交易,就換情緒主導了,所以計畫必須在活動開始之前就先準備就緒。」

撰寫決策日誌
誠如交易心理學家布瑞特.史丁巴所言,寫決策日誌是交易員日常訓練的重要部分。運動員是鍛練身體與培養技能,投資人則是必須知道他們心智運作的缺陷與優勢。追蹤決策後,對於檢視收集的資料會有很大的幫助。從你的感覺與決策中尋找型態。感覺會扭曲我們評價資訊與評估結果的方式,所以你應該觀察自己的判斷是否和感覺有關。

結語
如同葛拉漢說的:「如果根據穩健的思考與判斷,得出合理的結論,千萬不要因為別人不認同就放棄。你要做對是因為數據與推理正確。」

我常會在部落格中發表一些個股的關鍵點分析,但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報明牌,而是為了做決策記錄。因為各位讀者可以從中看到,我常會寫到當關鍵點發出突破買進訊號時,基於什麼原因(大多是沒符合我的原則),我沒買進。

把心思放在決策過程(原則),而不是賺或賠,有個好處是,你可從這些個案決策記錄中,分析出自己的投資原則,有無需要調整的,這樣你將來的決策過程才會愈來愈進步。若你把心思是一直放在賺錢或賠錢,你是不會進步的。

如同上過我投資課程的學員,寫信回覆時所提到的:「汪汪老師的課程有別於坊間書中千篇一律的財務知識,著重於投資的心態和下決策的理由。」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