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2日 星期四

改善投資技巧(交易心態原理)

作者理察.彼得森是市場心理顧問公司創辦人,同時也是精神科醫師與專業操盤手,他藉由行為財務學、心理學及大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佐證,將帶領投資人克服決策偏差,改善投資技巧,並反過來利用眾人的不當行為,獲得卓越報酬。本篇只介紹「改善投資技巧」。

史丹佛大學教授巴巴.雪夫曾經做了實驗,請每位受試者從20元開始投資,研究人員先告訴他們將會做20次的投資決策。每次做決策時,他們可以決定「投資」或「不投資」,如果決定「不投資」,就可以保留1元,直接進行下一次的決策。如果決定「投資」,就會先從他們手中拿走1元,然後當著他們的面拋銅板。

如果銅板正面朝上,受試者就損失1元,如果是背面朝上,則獲得2.5元。每次做決策時,受試者都必須決定要不要投資。每1元投資的預期獲利是1.25元(0和2.5的平均值),不過每個「不投資」的決策都保證會有1元。賭博的預期值較高(1.25),因此賭博總是最合理的選擇,所以有人可能會認為受試者會為了賺更多的錢,而每次都決定「投資」。

事實上,結果並不全然如此。正常人決定投資的機率是57.6%。許多正常受試者是非理性地迴避投資。投資虧損一次後,正常人下次決定投資的機率是40.7%。有過虧損後,正常人投資的機率減少27%,並且變得更「不理性地迴避風險」。

這叫做「損失趨避偏誤」,會因為虧損而加重。如同正常參試者的績效其實會隨著實驗的進行變糟。參試者變得更不理性,更常迴避賭博,獲利也愈來愈少。

以失去的獲利來看,損失趨避錯誤的代價很大,所以該如何減少這樣的錯誤呢?有些投資顧問問我,他們知道客戶看到一季的績效不好就會生氣並退出交易,那麼他們該如何賣風險產品給這些客戶?雖然眼睜睜看著客戶的財富閒置在現金帳戶中對他們而言很難,但他們也知道要客戶買更多股票,可能會讓客戶感到緊張。

「教育」與「經驗」應該是減少投資人偏誤的最佳方式。教育很有用,但和智慧有關。有些顧問告訴我,他們實在不相信客戶在風險承受度問卷中的回答。許多客戶覺得他們可以應付波動性,但市場真的波動時,他們就恐慌了。顧問曾經開玩笑地提到,恐慌的客戶打電話到他們辦公室的頻率就是反向市場指標。

投資失利會削弱決策,容易造成惡性循環。《交易健將》的作者薛恩.莫非提到:「不要對抗投資失利,培養耐心,利用這個機會做更多基本面的研究。」這樣才能讓你在連串投資不利時,對自己的策略依舊抱持信心。

以「學習」為目標
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凱洛.德沃克數十年來潛心研究心態對成功的影響。她發現雖然樂觀心態對成功很重要,但對個人成長與學習感興趣及感到好奇會更有幫助。她用腦電圖追蹤一群學生大腦皮質的電波活動,其中一部分學生主要是以績效為目標(對成就有固定信念),另一部分是以學習為目標。

在此之前,德沃克已發現績效導向的學生比較無法從錯誤中學習,在挑戰性高的任務上表現較差。在腦電圖檢測中,他們比較注意負面回饋,記住並從這類回饋中學習的時間較短。德沃克的證據顯示,想達成目標的人(例如財務獲利或高投資報酬)會比注學習與成長的人得到更糟的結果。

結語
我舉自己一個實際投資案例,如下圖:


台燿(6274)是我2018年第1季財報公佈後新增到我訂閱資料中的個股,當時就評估它基本面不錯而在91.8的價位買進。但2018年第3季,遇到中美貿易大戰的因素,台燿股價曾經跌到74。若是害怕損失(損失趨避)的投資人可能很早就賣掉了,但我一直沒賣,持有到現在。目前股價138.5(2019-9-11)。

其實不光是台燿(6274),去年中美貿易大戰,我大部分的股票也幾乎都沒賣。我也一直在投資課堂上提到,每次股市發生大跌,不要太緊張和恐慌,只要你當初選股是經由基本面的考量(不是因為股價上漲而追買),沒賣真的也不會怎樣,但請記得想「發大財」最好逢低買進。

其實,我所有的投資決策也都是看書來的,如同查理.蒙格所說的:

「我認為好好閱讀別人已經精選出來的最佳著作,勝過自己坐著空想……,如果你帶著好奇的執著,用達爾文式的方法循序漸近,你會發覺實其並沒有那麼困難。你為自己收穫的豐碩而驚喜……不去吸收基本的普通常識實屬不智……你的生活將會更為富有,不只在金錢方面,也在許多其他方面,只要你去做。」

巴菲特說:「投資股票最大的風險是無知。」所以,別當個井底之蛙,若在投資股票的領域裡,你不想持續學習,只能自求多福。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