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如何評估企業價值

若想要估計一間企業的價值或是一家檸檬飲料攤的目前價值(現值),我們需要估計這個企業或攤子在其限所能創造的現金流量,並且將這些未來現金流量折算為現值,過程需要考慮金錢的時間價值,以及現金流量估計量的不確定性。

關於折現率的選擇,分析師通常都會採用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固定收益證券殖利率,大多選擇10年期債券,因為存續期間大約對應企業現金流量的存續期間(一般也都是評估企業未來10年的現金流量折現值)。

至於未來現金流的不確定性,處理上就相當棘手。現金流量愈難以預測,所計算之現值的參考價值當然愈低;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採用較高的折現率。可是,折現率最終究竟如何設定,則需要仰賴相關企業的特定領域知識,以及未來現金流量的不確定程度。

布魯斯.格林沃德教授指示其價值投資課堂的學生們:「就採用10%。這已經夠精確了,而且可以讓運算變得更簡單。」我們同意,關於企業價值估計,把資金成本估計值設定為10%,應該是相當安全的作法。分析者永遠可以根據判斷企業所面對的不確定性,向上或向下做調整。【請參考另一篇文章:如何決定折現率?

預測未來事件很困難,未來事件究竟如何發展,其中有許多可能會影響未來現金流量的外部因素,分析師無法明確掌握,這也是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模型評估企業價值的最大挑戰之一。所以多數專業投資組合經理人並不認同現金流量折現模型,不會運用於他們的投資分析,常見的反應是:「可是,我不這麼做——這不符合股票市場的實際運作方式。」

事實上,投資組合經理人不論採用哪種價值評估方法,他們實際上都隱含採用現金流量折現模型的計算,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舉例來說,基金經理人如果說:「蘋果電腦價格便宜,因為股價是2018年盈餘的6倍(換言之,本益比6倍)」,他實際上是進行現金流量折現分析。他如果說:「GM股價是2017年EBITDA的7倍,很便宜」,他也是進行現金流量折現分析。

所以,投資組合經理人無論採用本益比、EBITDA倍數、盈餘殖利率、資本化比率等評估證券價值,實際上就是採用現金流量折現模型。經理人雖然宣稱自己沒有採用現金流量折現模型,實際上卻是,因為所有這些比率都是運用企業市場價值的某種代表數據,除以現金流量的某種代表數據,這等同於計算一系列永續現金流量的現值(也就是簡潔版現金流量折現模型)。

投資分析最常用的兩種比率——本益比與EBITDA倍數——只不過是修改版本的永續債券現值,也就是固定現金流量除以所需折現率。永續債券現值的計算公式如下:

永續債券現值=現金流量(CF)/折現率(i)=企業市場價值

本益比只要稍做整理,就可以表示永續債券:

本益比=股票價格(P)/每股盈餘(E)

盈餘殖利率=每股盈餘(E)/股票價格(P)=折現率(i)

關於這個說明案例,我們假設每股盈餘為$8.66,股價為$117.16:

盈餘殖利率=E/P=$8.66/$117.16=7.4%

永續債券現值=CF/i=$8.66/7.4%=$117.16

P/E=股票價格/每股盈餘=企業市場價值/現金流量

EBITDA倍數只不過是修改版本的本益比,所以是運用另一種方式表達的企業價值除以企業現金流量:

EBITDA倍數=企業價值/EBITDA=企業價值/現金流量

前述價值評估程序都假定現金流量——每股盈餘與EBITDA——永遠持績發生,這和永續債券的價值評估假設相同因此也就是現金流量折現模型。

若投資組合經理人是根據破產清算價值、一般清算價值,或重置成本估計企業價值,他等於是假定資產將來會透過清算程序轉換現金,或由第三方併購該企業。這種情況下,併購者認定該公司所能夠創造的現金流量,應該足以彌補購買價格。由於這方面價值估計是假設某人願意購買該企業,所以價值評估——歸根究底——還是採用現金流量折現模型。

不論投資組合經理人宣稱其偏愛的價值評估法為何——企業價值/EBITDA比率、本益比、股價/銷貨金額比率、資本化比率、私有市場價值、分類加總估計法,或清算價值——本質上都是直接或間接採用現金流量折現分析,不論他們自己是否承認。

結語
巴菲特評估企業的價值也是採用現金流量折現模型【請參考:巴菲特的企業價值評估法】。我也在投資課程講座上有提到,巴菲特為什麼傾向不買科技股的原因之一,就是科技股未來的現金流量,很難準確的評估。

※參考資料:哥倫比亞商學院必修投資課
※更多的基本分析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基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