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隨處都有的資訊不代表有用(非理性效應)

一群貪得無厭、急躁和沮喪的人們,以非理性的行為創造了市場。不了解人性,就不可能了解市場!暢銷書《行為投資金律》作者另一鉅作!2019年「公理商業圖書獎」金獎作品!本篇只介紹「隨處都有的資訊不代表有用」。

市場動盪了幾個星期,一家財經新聞網就找我連線開直播,問我最近狀況到底是怎麼回事,對投資人會有什麼影響。雖然這是公關宣傳的好機會,但過去幾次電視經驗總是讓我感覺很不適應。

到了直播採訪那一天,我先跟製作人分享我的深入看法,他叫我用語不要太含糊,不妨一語驚人,武斷誇張。我嘟嘟囔囔地表示反對,希望他不要在這個譁眾取寵的媒體祭壇上叫我拿誠實信用當犧牲品吧。製作人開始倒數計時,「現在,五、四……」我先咳兩下、清清喉嚨,「三、二……」我擠出自己最上鏡頭的笑容,「一……上線嘍。不要像個書呆子!我們是在賣新聞。」我很震驚,想必攝影機也捕抓到那個表情。

我跟媒體打交道當然也知道他們不會總是在為民喉舌,以投資人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但就算是我見多識廣,看遍世態炎涼,也沒聽過有人這麼直言不諱地承認「我們是在賣新聞」。這真是讓我們吃驚。原來財經新聞是為了點擊率和引人注目而存在,而不是為了金融和貨幣啊。我那天要是有什麼剛好相反的想法,也都被這盆冷水澆熄啦。新聞只是為了聳人聽聞,而不是翔實報導。

如同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情緒調查那樣,調查詢問投資人,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在2009、2010及2011年表現如何。那三年裡頭,前兩年標準普爾指數都呈現兩位數的漲幅,而第三年只是小幅上揚。雖然市場在那三年裡頭表現非常優異,有很多投資人卻回答說是大跌。在我們演化過程中,通常會特別注意那些可怕而不尋常的事情,尤其是以故事呈現的時候,而新聞媒體在聳人聽聞這方面可說是最拿手。我們這個時代,資訊可謂唾手可得,但是隨處都有的資訊並不代表它真的有用。

隨著媒體分黨結派而且更趨專業細分,資訊價值驟然頓減,有時候竟然是不利而有害。那些原本販賣訊號的人,現在都成噪音雜訊的放送者。更糟糕的是,因為海量資訊不斷湧入,這表示我們必定會更加依賴某種快捷認知法,畢竟它們就是演化過程產生的捷徑,幫助我們面對巨量資訊時做決策;不然還要它們幹嘛呢?

但訊號偽裝成噪音,對熟知其禍害的行為投資人大有好處。吉卜林的經典詩作〈如果〉寫道:

如果大家對你已經失去理智、一味指責,
你還是要保持頭腦清醒;
如果大家都懷疑你,你還是要相信自己,
但容忍他們的懷疑;
你要耐心等待,不急不躁,
遭人誹謗中傷,不要開口傷人,
遭人嫉恨,也不必以忿洩忿,
無須裝模作樣,也不要說漂亮話。

我們的大腦原本是設計成擺脫過多資訊,所以要在這個資訊時代保持大腦清醒,就成了永遠停不了的任務。要培養出堅守原則的逆勢操作、了解行為、熟悉歷經考驗的金融經驗原則,這些都不會自然到來,卻都是嚴打假資訊的關鍵,才能掌握自我,創造財富。

結語
巴菲特說的:「市場預測家的預測塞滿你的耳朵,但是從來沒有塞滿你的荷包。」我之前文章也介紹過,財經節目比較喜歡邀請哪種來賓類型,請參考:要做更好的預測,正確態度是:像狐狸(精準預測)

如同巴菲特所說的:「許多投資人寧願花時間聊聊『現在市場的狀況』,也不願去讀公司的年度報告。但是請相信我,對利率和股市那種東拼西湊的聊天內容,絕對比不上花三十分鐘看看公司最新的營運及財務報告來得有用。」像談股市這種財經節目,我已經好幾年都沒在看了,因為不如只看我訂閱的資料來的有用。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