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客觀的無知(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諾貝爾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丹尼爾.康納曼醞釀十年,探測人類決策的最大黑洞。雜訊與偏誤一樣,都是人類必須迫切正視的問題。唯有正視雜訊與偏誤的存在,並做好決策保健工作,才能迎向決策錯誤更少、更公平、更健康的社會。本篇只介紹「客觀的無知」。

如果你發現自己要一再進行預測性的判斷(例如選股),這裡為了簡單起見,我們舉應徵者的挑選問題,想像如果有一個人今天起就任新職,日後將會碰到很多挑戰與機會,而且機運會使他的人生在很多方面出現變化。

他也許會碰到一個上司,信任他,給他機會,讚揚他的表現,使他建立自信,讓他更有動力。他也可能沒那麼幸運,儘管沒做錯什麼事,但職業生涯一開始就遭遇挫敗。他的私生活也可能會影響工作表現,而這些事件和環境都不是今天(面試時)就能預測到的,你預測不到,別人預測不到,即使是全世界最好的預測模型也預測不到。

這種棘手的不確定性包括每一件你在試圖預測的當下不可能得知的事,與訊息的不完整會使完美的預測變得不可能。這些未知數不是偏誤的問題,也不是判斷中的雜訊問題,而是任務的客觀特徵。客觀上對重要未知事件的無知,會大幅限制可以達到的準確性。

在這裡我們使用的術語,會以無知來取代常用的不確定性。如此一來比較不會混淆不確定性和雜訊,不確定性與這個世界和未來有關,雜訊則是指本應相同的判斷出現的變異。

比起其他情況,某些情況能獲得更多的訊息。大多數的專業判斷都是相當不錯的。就很多疾病而言,醫師的預測很出色,至於很多法律糾紛,律師也可以相當準確的告訴你法官可能會如何裁決。

不過,一般而言,你不可預期,人在進行預測工作時,會低估自己「客觀的無知」。過度自信這樣的認知偏誤已經有很多的文獻紀錄。特別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能力做出精準預測時,即使他能掌握的訊息有限,依然有過度自信的問題。

我們曾說,在預測性判斷上,只要有預測,就會有雜訊。「客觀的無知」也是,只要有預測,就會有無知,而且你不知道的事情總是要比你想的要來得多。

結語

我記得去年有一位讀者問我一問題:請問對於某些漲不停的標的,像是建通(2460)、耀登(3138),是否會成為汪大的名單?

我回答:並不會,因為避開正在炒作的股票,一般來說會相對安全一些。而且還是有其它股票可以買的。接著,我們來看看建通(2460)和耀登(3138),之後的股價走趨圖,如下:


另一個例子是:2019年我受「副董事長」邀請擔任「華南永昌綜合證券」的座談會講師時,在台北總公司的課程中,我出了課後作業,就是請每個人推薦一支股票給大家。其中一位高階主管,推薦了一支本益比超過50倍的股票,我不解的問他,你不覺得這支股票的本益比偏高嗎?他卻回答,我個人覺得這支股票不錯。

我舉這兩個例子,主要是說明,無論是一般的散戶,還是金融從業人員,很少人有「客觀的無知」這樣的觀念。不然去年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當沖客,被斷頭和違約交割了。

一般來說,我比較喜歡一些未來展望好,但股價還未反應的股票。至於股價已經反應未來的美好,我大都會選擇放棄。因為未來發展可能會不如預期,或者那些只是為了把目前股價炒高,所編出的美好故事。

我建議讀者可以去看看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的書:《隨機騙局》、《黑天鵝效應》、《反脆弱》、《不對稱陷阱》。因為他是「客觀的無知」這方面的專家,我的一些投資策略,也是受他啟發的。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