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門.紐康曾提出一個方程式,他稱為「交易方程式」,後來由美國經濟學家費雪重新提出,即我們今日所知的「貨幣數量學說」MV=PQ。
賽門.紐康等式
賽門.紐康原本學的是草藥,他十六歲時在一位自稱是「醫師」的草藥師身邊工作,但是紐康不久便明白他是個江湖郞中,他的處方根據完全是亂猜與迷信。紐康最後決定出走,在賽倫找到一份教職,閒暇時則閱讀各類科學文獻。
1856年他二十一歲,在華盛頓找到另一份靠近圖書館的工作,他可以閱讀更多科學,甚至他最喜愛的數學書籍。有一天他借了一本《天體力學》,卻很沮喪地發現他看不懂,他決定找一份他可以學到更多的工作。
於是在那裡工作時,紐康同時也到哈佛大學就讀,這成為這位學術界新星的新開始。紐康在1862年成為美國海軍天文台的數學及天文學教授。1877年他擔任美國天文年鑑局局長、美國數學期刊編輯、美國天文學會創始會員暨第一任主席,以及美國數學會主席。
今日,他被視為現代天文學之父,奇怪的是,他的著作有三分之一無關天文學或理論性數學,而與政治與經濟學有關。如1885年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他十分清楚地說明流量與存量之間的差別,以及說明不同人之間的所得流通,顯示他們之間的金錢往來。他曾提出一個模型,陳述一個可供許多理論參考的核心關係,即MV=PQ,即我們今日所知的「貨幣數量學說」。
M=貨幣供給
V=貨幣週轉率
P=商品及勞務價格
Q=商品及勞務數量
貨幣數量理論
後來美國經濟學家費雪,重新詮釋這個等式,在費雪解釋其重要性之前,紐康等式並未被並遍使用,費雪將之命名為「貨幣數量理論」。
M=貨幣供給、V=貨幣速度、P=商品價格、Q=商品數量。費雪的貨幣景氣循環理論指出,貨幣供給增加首先將導致實質(經過通膨調整)利率下降,刺激商品產量上揚(這是好事),後來將造成通膨上揚,進而造成實質利率上揚〈這是壞事)。換言之,貨幣供給大幅成長會先形成有利效果,後來是不良的影響。
重點是,在費雪等人理論形成前有一個基本觀念,那就是對銀行功能的全新了解。在十九世紀結束前,大多數把銀行當成貨幣交易者,但如今,經濟學者了這些機構具有重要的功能,不只交易貨幣,甚至刺激流通速度進而創造貨幣。
假設費雪繼承了10萬元,並存在銀行。假設金融法規定銀行保留10%的準備金,他們就會急著把9萬元借給別人,俾以獲取最大的利益。借這筆錢的人必然是有打算,而且會把錢用掉,就等於把錢給了別人。拿到這筆錢的那個人會把錢存進銀行,然後再被借出9成(81,000元)。以此類推,直到最初存入的10萬元增加到100萬元。換言之:當費雪的銀行拿到10萬元時,就等於替金融體系創造了90萬元的信用!而信用等於貨幣,因為兩者都可供人們花用。所以說,貨幣供給大多掌握在民間銀行的手上,而不只是中央銀行。
央行的挑戰
中央銀行的任務是設法終止貨幣流通嚴重下降、處理資產泡沬、避免實施過多提振政策,以及解決外匯匯率的問題。其實都是在定義及衡量紐康知名公式中的「M」、「V」、「Q」和「P」會遇到一些問題。
紐康等式MV=PQ,可作為說明各種解決景氣循環問題之提議的重點架構,下圖列舉部分解決方案的重點。
然而央行較使得上力的往往只有紐康等式的左邊MV,央行較常利用調整折現率(利率)、向商業銀行買進或賣出政府債券、增加或降低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來直接影響貨幣供給(M)和間接影響銀行貨幣週轉率(V)。
MV→Q→P
但是貨幣提振政策的最初效果是正面的(Q上升),但其實經過一段時間後,過度刺激的負面影響就會開始浮現(P上升)。
所以央行必須時時緊盯經濟成長或衰退(Q)和通膨或通縮(P),來適時調整貨幣政策。
結語
這也是為什麼Fed明訂未來升息的兩大條件,一個是失業率降到6.5%(Q),另一個是通膨率超過2.5%(P)的原因。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總經分析的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總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