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超思考》《慢慢致富》《我的金錢之旅》作者──喬納森.克雷蒙,提供21則誠懇踏實的理財忠告,助你實現理想且富足的生活。一夕之間成為大富豪並不容易,但有規畫地過個不缺錢的人生,每個人都辦得到!本篇只介紹「東買一點、西買一點的好處」。
在觀察市場動態時你會注意到,每一個投資都有其各自的動態。有的時候,大公司的股價會飆升,小公司的股價則陷入苦苦掙扎。有的時候,外國股市一馬當先,美國股市步履蹣跚。有的時候,除了一個怪胎股上升之外,其他都一片慘綠。
例如2000年到2002年之間的大崩盤,美國的股市幾乎攔腰斬斷,科技股慘跌,但債券卻飆升,起了彌補作用——更令人驚訝的是,不動產投信託及小公司的價值股也表現優異。
由於股市的不同部分不會在升降之間步履一致,所以你可以藉由把不同區塊股票混合在一起的作法,來調整投資組合整體價格變動所可能造成的影響。當某一部分股票下跌之際,可能有別的部分會上升,這樣一來,你的整體投資組合就仍能保持穩定。
這種減少股價波動影響的作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你覺得安心。畢竟,我們為退休儲蓄準備的時間也許會長達30年,但我們現在還是得靠這個投資組合過日子。如果我們可以保持其穩定,就更可能繼續安心維持投資,如此一來,才能期待長時間投資所能帶來的可觀利得。
在股市中做廣泛的分散投資,也可以為你帶來長期的利益。就算是僅有十多年的投資期限。根據你所選擇的市場,成果也會有很大的不同。現在我們來檢視下表,它列舉了三個市場區塊的相對表現——分別是美國大公司、美國小公伺、及外國公司股票——時間則為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及千禧年的頭九年。
在前述的三個區塊中,美國大公司股票在1970年代排名第三,1980年代排名第二,1990年代排名第一,進入2000年之後又跌回排名最末。美國小公司股票在1970年代排名第一,1980年代排名第三,1990年代排名第二,進入2000年後排名第一。與此同時,外國股票在1970年代排名第二,1980年代排名第一,1990年代排名第三,進入2000年排名第二。
簡單的說,這三個區塊都各自有光輝時刻,但也都各自有黯淡無光的十年。同樣的,我們也有些該注意的事。譬如說我們擁有的投資組合中,股價實際起伏所反映出來的風險,以及我們自己所認知或想像的風險。
當我們準備做長期投資時,美國的投資者會傾向於選擇藍籌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那些知名大公司。雖然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能讓我們感到比較安心,我們還是應該考慮增加一些發達外國股市的股票,甚至於涉入一些比較不常見的獨特區塊,來減緩投資組合中價格波動的影響。也正因為這樣,投資者才能因為多元投資而得到好處。
東買一點、西買一點的好處
不管是一年也好,十年也好,你看到市場中各個區塊那樣互有高下的表現,你很可能會把所謂的「風險」拋諸腦後,一心一意只想追求表現。這樣其實很危險,也是一個錯誤。很可惜的是,在投資的世界裡,最能引起我們興趣的問題,往往卻是我們最沒有能力回答的。
我們都想知道哪一檔股票會一飛沖天,市場未來將走向何方,利率將會如何變化,哪一個共同基金經理人會大放異彩。但就如俗話所說:「你如果問了一個蠢問題,就注定會得到一個蠢答案。」任何有關預測報酬的策略——特別是短期報酬——都可能是徒勞無功,因為我們就是不擅於做這類預測。
那該怎麼辦呢?你應該就你的錢在股票和保守性投資間如何配置,做一個決定——或者也可以說是在用來賺取盈利的錢,以及安穩生息的錢之間做出配置。你應當把這個配置當作是控制投資組合風險及盈利的主要驅動器。因此,購買新的股票或債券時,不要以它們可能有的表現潛力為考量。你該思考的是,這個新的基金是否有助於降低投資組合的整體風險。
當然,你也可以設計出一些折中的組合。你會發現可能性非常多,但你自己必須做出決定,究竟哪一種組合對你而言最為有利。這也要取決你究竟有多少錢可以投資、你準備承受多少麻煩,以及你是否能妥善適應不熟悉的國際市場。
結語
我會分享這篇文章,主要是我的投資策略,也是採取東買一點、西買一點。
在學理上,集中投資所獲得的報酬,應該會贏過多元的分散買進。因為分散買進意味著你可能會買到較不好的股票,而拉低了平均報酬。
雖然集中投資的決策感覺上會較好,但也不一定會贏過多元分散的投資策略。原因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