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價值是含糊的正確(在號子遇到凱因斯)

凱因斯的經濟思想改變了世界,但是你一定不知道,巴菲特說:「凱因斯的『股票投資績效與經濟思想一樣卓越』」。本篇只紹介價值是含糊的正確。

價值是含糊的正確
凱因斯體認到在股市投資的領域,所謂的「未來獲益」一定是難以確定的,所以判定一檔股票內在價值是一門模糊的藝術。許多分析師計算時使用「統計的鍊金術」,亦即極端精確地推斷一證券的價值,但凱因斯並不欣賞這種作法。他認為,股票估價的精確性不過是安慰人的玩意兒,或許只是為了在無法預料的世界給人確定感的幻覺。

凱因斯在他之後的華倫.巴菲特也一樣,反對在估算股票內涵時,使用造假的精確性。他明白,這樣不但會過度強調量化因素,低估了可能影響股價的非數值因子,而且因不確定的緣故,任何股票估價其實必定不準確,最多只會落在一個可能範圍中。因此,謹慎的投資者會在評估證券相對價值時,將很大幅度的誤差納入考量。

價值型投資者與投機者的心態完全相反,他注意的是不輸錢,不輸錢的重要性和潛在獲利性不分軒輊,他關心是資本回收,而不只關心資本報酬率。凱因斯的做法是盡量避免碰到所謂的「假鈔」,也就是「價值跌落不是波動的結果,而是資本實際損失」的情況。他著重的是安全至上的方針,確保股價與其價值間,著保護性的緩衝,也就是就潛在價值必須比當前股價高很多、很多。

買股不需深奧的數學
巴菲特的老師葛拉漢曾論道:「股市中,使用的數學愈深奧、愈複雜,得到的結論便愈不確定、愈冒險。」所謂「價值」是安全至上。凱因斯說:「與其精確的錯誤,我寧可要含糊的正確。」

查理.蒙格說:「我們這有種扳手指算術的風氣。巴菲特老是在講現金流量折現,可是我從沒看過他計算過……」巴菲特說:「企業價值,扳手指算得出來。我的計算有點像自動執行的反射動作,非得拿紙筆實際寫下不可,最要的是能看出安全邊際是否很大即可。」

無法確知卻必須估算的數值
股票的內在價值,必定無法精準評價,正如巴菲特的觀察,一檔股票的潛在及基本價值是「無法確知卻必須估算的數值。」內在價值計算的優點是提供清單,確保投資者考慮到所有可能影響一證券的因素,同時又能確定股價的實際範圍。

凱因斯(巴菲特也一樣)運用的評估方法較為動態,就是專注於一公司增加的預計盈餘。概念是「股利折現模式」,此模式中,特定證券的內在價值是由一段期間預期發放的股利,折現為今日的價值。

巴菲特強調,投資者使用這種技術時需要做哪些事:「買了債券以後,假設這檔債券不錯,你應該很清楚未來發展如何。舉例而言,票面息率或許為百分之九,而可能支息三十年,於是你算出折現價值。……買下證券時,也將得到股利,唯一的問題是,上市公司不會印上股利金額。而我的工作呢,就是『決定』該公司股利有多少。」

凱因斯認為決定股票價值,最重要的不是不確定未來的模糊致富保證,而是「最終獲利能力」。決定一公司價值的,不是公司市值、營收成長或公司的創新程度,而是公司能獲利多少。營收五百億的企業,如果利潤低,勉強得到盈餘,對聰明的投資者而言沒有什麼價值。同樣的,一家公司的競爭項目如果缺乏防禦屏障,就很難維持長期獲利,有紀律的選股人不會有興趣。

巴菲特也有類似的堅持,在資金投入特定股票前,他要的是這支股票「展現持續的獲利能力」。他說道:「投資的關鍵,不是評估一個產業對社會有什麼影響,或是未來有多大成長空間,而是判斷某一公司的競爭優勢;最重要的是這項優勢能保持多久。」

華倫.巴菲特寫給波克夏.海瑟威公司股東的信上,強調公司未來確定與不確定這點有多關鍵,他說:「一家公司的未來愈不確定,內在價值的估算結果就愈可能大錯特錯。」

最典型的例子是巴菲特並未加入1990年代末期的網路熱潮,他解釋說道:「想到可口可樂,我能推測出來未來獲利的合理金額。可是十大網路公司未來二十五年內會賺入多少現金?答不出來的話,代表你不知道這公司值多少,而你做的是投機,不是投資。我只知道,這個問題我搞不清楚,只要不清楚,我就不會投資。」

安全邊際
計算價值時雖然無法精確,卻有全安邊際的概念來彌補這種不精確。價值型投資用的辦法,基本上是「半空的杯子」,而不是「半滿的杯子」,意謂著重的是下方風險,而不是上方風險。只選擇與內在價值相較下明顯便宜的股票,投資者便能確保有潛在價值的「底線」足以長期支持評價。相反地,投機者主要關心不是一企業的基本盈利,而是股票能否以高價賣出。施韋德指出:「投機乃試圖把小錢變大錢,很可能不成功。投資則是防止大錢變小錢,很可能成功。」

凱因斯說:「我的目標是購入資產與最終獲利能力令我滿意的證券,時機則選擇與市值與資產、獲利能力比較下相對較低的時機。只要買進這樣的證券,等於同時滿足安全至上與資本利得兩個原則。」

巴菲特的投資策略與凱因斯非常相近。他相信「評價企業是科學也是藝術」,因此運用金融的緩衝器「安全邊際」,以彌補不夠準確的缺失。他說:「要有足夠的認識,才能對股票背後的公司進行非常概略的評估。但這事絕不能不留餘地。葛拉漢留有安全邊際的目的就是如此。不要以八千萬買下價值八千三百萬的公司,要為自己留下很大的安全邊際。就像造橋的時候,即使橋上只會開過一萬磅重的卡車,也要使橋能承受三萬磅的重量。這道理投資上也通用。」

凱因斯的年代早於葛拉漢和巴菲特,但他早早就了解到投資者分析的對象應該只限於他們能力範圍內,且該股票具有夠大的安全邊際。在股市競技場上,不確定性使得誰也無法準確評價證券。對付這種不確定性的最好辦法,是確保認知價值和報價間有很大的緩衝空間。波動的股市早晚有一天會重新恢復其評估機制的功能,此時安全邊際就會變成投資者的獲利邊際。

結語
我曾經買為了求精確而買過「企業評價」的書來計算公司的內在價值,因為其用到的數學對我太過深奧,我看不懂而放棄。而目前價值線資料使用的方式,對我來說比較簡單且也符合邏輯,可能計算的價值不太精確,但如同此書所說,只要含糊的正確即可。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