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 2014年4月23日
在巴菲特的自傳《雪球》問世以前,印象中,普遍市場談到的巴菲特選股邏輯著重兩大思維:安全邊際與偉大企業,坦白講,對於當時的在下,兩個觀念都是朦朦朧朧的,畢竟是藉由它人的闡述認識巴菲特,朦朧並不意外,直到《雪球》的問世,拜讀該作品後,困惑十年的問題總算找到部分答案,特闢此專欄分享給各位讀者。
安全邊際
巴菲特師承葛拉漢,而葛拉漢是價值投資之父,用白話簡單解釋價值投資,就是找個價值100元的商品,用50元買進,安全邊際就是兩者的差價,以此例而言,價值(100元)減去買價(50元),得到安全邊際(50元),當年看別人解釋安全邊際,看到頭都暈了還是看不懂,直到有天突然有所領悟,才知道安全邊際原則性的觀念是這麼簡單。
安全邊際的要求是取於50%作基準,原因很簡單,價值100元的評估很可能只是自我感覺良好,最後這支股也許跌到下市,完全沒價值(0元),虧損50元,這是最慘的情形,相反若能抱到該股的價值(100元),則是賺50元,益損比至少有一倍,股票也沒那麼容易下市,只要放得夠長,總是有機會,這是最原始取安全邊際50%的原因。
當瞭解基本安全邊際的觀念後,問題將直接指向估算價值的方法,葛拉漢時代的答案很簡單,取於公司的淨值做為參考,假設淨值20元,可以用10元買進,自然就能擁有50%的安全邊際,這個方法雖然好,但巴菲特很難接受,因為考慮到公司有可能會倒閉,所以持倉必須作相當程度的分散,而且隨著時間的演進,資訊流通越來越發達,想找到這種好東西的機會是越來越少,而巴菲特操作的資金部位卻是越來越大,於是他轉化安全邊際的觀念,導入偉大企業的運用。
偉大企業
最常被拿來舉例巴菲特持股的偉大企業當屬可口可樂和吉列刮鬍刀,最重要用來評估偉大企業的指導方針是這樣的:
1、壟斷性,如果公司調漲商品售價,投資人是不是只能默默接受?
前陣子可口可樂(600ml)從25元調整到29元,非常好,真的只能接受,完全可以感受到可口可樂的偉大,黑金在我的心裡不是石油,是可口可樂...
2、如果公司的老闆換成一隻猴子,能不能正常營運?
這個觀念談的是產品強度與組織架構,網路、書籍能查到許多範例,這裡不再贅述。
想當年閱讀雪球,吸收巴菲特的選股邏輯,高速運轉腦袋的一剎那,看到自傳中寫著巴菲特多年來的持倉都是以美股為主,印象中直到前幾年才有涉獵香港、韓國的股票的時候,突然有種被雷打到的感覺,心中不禁想問:
臺灣真的有符合巴菲特要求的偉大企業嗎?
巴菲特式價值選股的迷思
如果從是否為該產業世界龍頭的角色來衡量台灣企業,確實有不少企業已經達到這個標準,但還沒有聽說哪一家企業可以達到可口可樂這種水準的壟斷性,相反倒是有幾家企業因為違反美國的反托拉斯法而出事的,尤有甚者還要派人去美國坐牢。
相當強大的台灣企業也有好幾家,但還沒有聽說這些企業中有哪家可以把執行長換成猴子的,譬如將張忠謀換成猴子?將郭台銘換成猴子?沒有,這些很厲害的企業,都在煩惱著接班的問題,甚至規劃都偏向用團隊來接班,沒有單一個體能夠承擔重任。
如果這兩條關鍵都過不去,臺灣到底有沒有哪家公司是巴菲特真正會買的股呢?在下是很懷疑,至少截至目前為止,還沒看過巴菲特買台股,雖然不願意斷言,但還是有那麼點悲觀的,臺灣會不會沒有一家公司是巴菲特想買的呢?
為甚麼巴菲特的主要持倉是在美國?很簡單,因為美國是世界強權,即使債務高到匪夷所思也是不可能倒,連財務管理的無風險利率原則都是取美國三十年公債的利率來計算,甚至有個詞叫作American exceptionalism,翻譯成中文可理解為美國獨特主義,如果去掉American,只查exceptionalism還查不到中文翻譯喔!
簡單講,美國就是常常在別人家打仗,債務太高就印鈔票來還,無論從甚麼角度想,這都是很可惡的行為,但美國在當今時空就是強,別國拿他沒辦法,所以巴菲特能在美國實現總資金的複利成長,而台灣就不同了,如果台灣的貨幣政策不當,也是有可能出現惡性通膨的窘境,畢竟台幣不是國際間的強勢貨幣啊!
回歸實務操作,即使台灣有這麼強大的公司符合巴菲特的需求,巴菲特買股票常常會買到變成公司董事,甚至影響公司經營,確保他將資金投入這家公司是可長可久的,在台灣運用巴菲特的邏輯買股票,如果無法買到進入經營階層,那實際上是連財報的真實性有幾分都無法確定,這是要怎麼抱一生呢?
巴菲特在偉大企業的選股邏輯並非只有考慮財報,當然將執行長換成猴子也不是一體適用,在自傳中,他也提到重視經營者的能力,但常常會買到進入公司董事會卻是不爭的事實,因為只有在這種情形下,他才能看到最真實的財務資訊與經營構面,買進股票然後持有很長的時間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前看十年都很簡單,往後看十年就很難說得準了,或許巴菲特早期運用的葛拉漢式投資法還比較適合台股也說不定。
PS. 巴菲特在今年(2014) 5月4日股東大會有回答類似的問題,巴菲特表示:「我們從來沒有因為一家公司在海外就放棄機會。我們只是運氣不太好,沒有關注到太多的美國以外企業。」他還稱,此外幾乎美國所有想出售公司的創始人和家族都知道波克夏,而其中許多人傾向於賣給波克夏,而外國公司沒有如此近地接洽,「我對我們在美國之外的地方沒有如此好運氣感到有些失望,但我們將繼續致力於海外的機會」。
也就是光是美國可選擇的投資標的就很多了,若把台灣企業拿去和美國企業比一比,台灣企業可能就沒那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