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包袱
構造物因屬於反射現象,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人類的思想方式,一是事物的真相。兩種層面以反射方式相互作用,思想方式影響事物的真實狀態,反之亦然,同時兩者從無一致的時候。我必須說明這些模式的建立本身有瑕疵,但這些瑕疵與狀況的扭曲並不相等。這些模式是理論的構造物,而非歷史的構造物,但他所形容的狀態經不起間考驗,而是漸進式的。這其中還涉及一個學習或遺忘的過程,只是從未受到重視。
改變是一種抽象過程,它無法自己存在,但永遠會與一種改變中或是受制於改變的實體結合在一起。將改變視為是一種觀念重點的原因,在於它涉及抽象思考。察覺改變與抽象思考的方式有關。換句話說,若我們並未察覺改變,就表示其中並無抽象思考參與。據此,我們可以建立出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
無改變發生時,我們的大腦只需要面對一種情境,即現在所發生的事。過去和未來發生的事和現在將無二致。過去、現在和未來形成一種一致性,而可能性的範疇也被減成只有一種具體狀況。事情就是如此,因為不可能有其他狀況。這項原則大大地簡化了思考的工作;大腦只需要隨著具體的資訊運作,而所有因抽象思考所引起的複雜情況也都可以避開。我稱此為傳統思考模式。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人類必須學習不單是從事物現在的狀況去了解一件事,還必須將它的過去、未來列入考慮。換句話說,要考慮的不只是現在,還須顧及到無窮盡的可能。那麼該如何將無窮盡的可能納入掌控中?
此時就得運用通則、二分法、或其他抽象思考方式。談到通則,當它愈能放諸四海皆準時,就愈能將事物簡單化。我們把世界看成是一般的等式,而現在是由特定的一組常態所組成。改變常態和相同的等式仍可應用於過去與未來狀態。換句話說,任何事情被認為是可能的,除非被證明不可能。我稱此為批判思考模式。
傳統思考模式
大腦只需應付一種情境:事情就是這樣。此時懷疑與批判的範圍相當有限,思考的主要工作變成不去爭辯,而是順應既有的狀況——這工作只要運用最呆板的通則就能執行。這讓人類卻許多麻煩,卻也同時剝奪了人類較複雜的思想工具。他們對世界的觀點註定是原始曲解的。
事情發生的情況,就是事情本來會發生的情況;傳統思考式不可能再往下做更深入的探討,它不可能在不同的事件中建立因果關係,只求凡事提供解釋。當思想與現實不分時,會有一個思想與現實也不分的解釋產生,無論它是來自觀察或是無理性的信仰。樹神和樹一樣真實,只要我們相信它的話。我們也無法懷疑信仰的必要,因為我們的祖先相信它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傳統思考模式能夠以它簡單的知識論,輕易就轉變成信抑,雖說它可能與現實完全脫節。
這種態度十分適合無變化的社會。既然人無力改變他們生活世界,他們能做的事就是默認他們的命運。就這樣,找尋因果關係的解釋從人的思想中消失。傳統思模式並無辨別社會自然法則的能力,就像人必須屈從於自然和社會狀態。
批判思考模式
只要人類相信世界不變,就能滿足於他們對世界的觀點是唯一有效觀點的信念。傳統無論如何脫離現實,還是能提供指導,而思考的需求也從未超越具體狀況的範疇。然而在多變的世界中,現在並不是只會盲目地重複過去。人類面對的是無盡的可能,而不是只有傳統限定下的固定道路。為避免世界大亂而引進秩序時,就必須訴諸簡單化、準則、抽象名詞、因果關係法,以及所有其他的心智協助,才能達到最後的目的。
抽象名詞能夠給予現實不同的詮釋,舉例來說,地心引力不會讓蘋果掉落到地面,它只是用來解釋有此一股力量的抽象名詞。至於抽象名詞在它與使用它的人類之間所扮演的角色,則有如事實的一部分,抽象名詞可以影響態度與行動,使它們成為事件的重大影響力。抽象名詞能產生無窮的觀點,只要有一相當有效的方式提供人類做選擇,而在抉擇中做選擇是批判思考式的主要功能。批判思考模式應比傳統模式更接近真實,因為在傳統模式中,只有一種詮釋可供使用。
但我們對現實的了解並不完整,用來判斷抉擇的通則也就不完全在我們的掌控中。結果是,人類並不見得會做成正確選擇,即使正確了,也不見得人人都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還有,正確的抉擇只是所有抉擇中較好的選擇,不見得是最佳的解決方案。所有事物都沒有最後答案,它們都只是與現實愈來愈接近的可能答案而已。而在抉擇中做選擇時,它涉及一種持續的批判檢視過程,而不是固定規則的機械性應用。
我談批判思考模式,就是強調這些重點。批判思考模式不應被解釋為在多變的社會中,人人都保持心靈的開放。批判思考模式不只是一種態度,它同時也是一種主導狀態。它代表一種存在多種詮釋的狀態,而它們的倡議者正設法說服他人接受他們篤信的觀念。
如果傳統思考模式代表一種知識壟斷,批判思考模式應算是一種知識競爭。無論某一特定個人或思想學派抱持何種態度,競爭仍是無所不在。
我們永遠可以爭論說:批判態度絕對要比武斷態度更適合這個多變世界狀態。觀點將可透過批判獲得修正,直到再了沒有有效反對出現為止。如果思想與現實之間存在明顯界線,人類就能在偏見尚未產生影響力前,就發現偏見並加以修正。
對古典經濟理論的批判
傳統的經濟理論,它假定需求供給曲線是獨立賦予的,事實並非如此。需求曲線可能因廣告、甚或受價格移動的影響而改變。這種情形在盛行追逐大勢的投機式金融市場尤其如此。人們購買期貨,並非因為他們想擁有交易的商品,而是因為他們想藉這些商品獲利。股票、債券、貨幣、房地產甚至藝術品市場也是一樣。獲利的潛力並非以交易商品的價值為本,而是以他人在看到價格變化的趨勢後,從事買與賣的意願為考量依據。
根據經濟理論,價格是由供需決定的。但是,當需求與供給曲線本身已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時,價格又會如何變化呢?答案是,價格是完全不確定的。整個情勢變得不穩定,而在這種不穩定的情勢中,隨波逐流的投機往往就是最佳的投資策略。
此外,採用這種策略的人愈多,這種策略就愈有收獲,因為價格的走勢已經變成一個決定價格走勢本身的重要因素。價格變動會自我膨脹,直到價格其固有的價值完全沒有任何關聯為止。最後整個趨勢變得無法支撐,崩盤只是遲早的事。金融市場的歷史充滿這種暴起暴落的演變。這是所謂極不平衡狀態,在這裡基本面和估價之間的界線模糊不清,到處都是不穩定。
顯然,客觀的供給和需求曲線決定價格的論點,並非基於事實。仔細觀察,發現它變成一種部分自我認可的幻象,因為受到普遍接的它,對培養安定頗有助益。一旦承認幻象,維持金融市場穩定就變得極端複雜。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市場經濟當中,不穩定性是一種傳染病。市場力量的自由作用產生了一種持續不斷的轉變過程,而不能產生平衡。走過了頭的趨向互相更迭遞嬗。在某種情形下,特別是涉及信用的問題時,不平衡會累積,直至崩盤為止。此一結論形同打開潘朶拉的盒子,也將引起不少麻煩。
結語
個人覺得,在股市中有不錯成績的人,常常是具有「批判思考模式」的人。而要分辨你是「傳統思考模式」還是「批判思考模式」的人,最佳檢驗的方式是,「你會尋問股市明牌嗎?」。
也就是說,你只要有問「明牌」傾向的人,大多都是「傳統思考模式」的人。
也就是說,你只要有問「明牌」傾向的人,大多都是「傳統思考模式」的人。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此書已絕版)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