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國家的絕對流動看起來是件好事,但確實會讓人感受到壓力。如果我們的鄰居愈來愈有錢,那我們不是也應該要有錢嗎?對不同的人來說,市場可能有著不同的意義,他們都在這樣的舞台上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但對參與這場遊戲的認真玩家來說,這裡有著更嚴重的危險:「如果你不夠了解自己,市場會幫助你用昂貴的代價做到。」
市場上最強烈的情緒是貪婪和恐懼。在上漲的市場中,你幾乎可以感受到貪婪的浪潮興起,通常從上次市場跌入谷底之後,6個月到1年會開始湧現。當你看到手中沒有的股票有些動靜時,貪婪就開始蠢蠢欲動,尤其當朋友的股票漲了一倍,或是你有支股票漲了一倍,但朋友的股票漲了兩倍的時候。
顯然在理性的時候,沒有人會想要買在高點,但是現在還是有足夠的人出手買進,創造高點。他們是怎麼操盤的?這一定是來自勒龐提到的群體感染力,不願意跟其他人做不一樣的事。投資期間和賺錢目標可以有相當驚人的改變,投資人可以在損失慘重後試探性地出手,而且他們會買些希望在未來18個月上漲50%的標的,但是隨著上漲的步調加速,當別人擁有的其他股票在6個月內漲一倍的時候,在18個月上漲50%似乎還是太緩慢。最後,這一切會變成一場絕倫的舞會,唯有提早離場、絕不戀棧,才能笑著離開。
相同的事情也會發生在相反的情況下發生。當股票開始下跌,大家往往會等待,直到情況明朗一點,股價出現反彈。但之後股價還是繼續下跌,這讓你認為你犯了錯,覺得自己的判斷錯誤。這可能會讓你膽戰心驚、裏足不前,一直繼續等待,最後信心完全消失。
如果昨天股票下跌10%,那今天可能會下跌20%。有一天,當壞消息不斷傳來,你就必須擺脫那些殘忍對待你的骯髒毒瘤。除非你已事先預見,不然這將是一場毫無樂趣的突然災難。
無論投資人一開始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在上漲或下跌的情況達到高峰的時候,投資人都會融入群體的貪婪或恐懼。要能夠對抗所有變幻莫測的角色扮演,以及當群體逃竄時,別讓自己最後成為群體的一分子,唯一真正的保護措施就是讓自己有個堅定的身分認同,不被市場上的所有騷動影響。投資顧問林哈特.史登先生就曾寫一篇談論投資和焦慮的有趣文章,認為焦慮是對身分的威脅。
有賺錢,才有身分?
當證明身分的證件上說的不是鞋子修補有多好,或是歌唱得有多好,而是用計算機算出一組財富數字,那麼這等於是在整個國家裡散布一種病毒。通常我們聽到的勝利只是用計算機算出的數字,但是那些靠數字而活的人,也可能會被數字消滅。
而且不管怎樣,用一台計算機來寫下墓誌銘確實相當糟糕。或許藉由市場來衡量一個人的身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種懲罰,但是如果一些學者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那我們就會對自己有更多了解。
結語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如下:
2018年10月27日 工商時報【王淑以╱台北報導】
10月全球股災,台股殺盤也來得又急又快,散戶一片哀嚎,PTT論壇(批踢踢實業坊)貼滿台股畢業文。一位Air00投資人流淚寫出他投入242萬元在台股,但所投資個股幾乎都沒有賺到錢,股價還不斷下挫,最後面臨攤平、補保證金,終究虧損達236萬、僅剩6萬元。
一位署名love0911815的投資人也PO文在PTT論壇上,當日列出了交易權證未實現虧損136萬元,他說已經在台股中畢業,原因是未設下停損機制,雖然這一次在台股學到了教訓,但也沒有資金再投入股市。目前有多位投資人投資國巨遭斷頭慘賠180萬元、300多萬元的畢業文廣為鄉民流傳。
現階段台股中不只一般散戶哀鴻遍野,甚至連經理人、自營商交易員,因操作績效不佳,在10月股災中遭停權的交易員超過上百人。
巴菲特的人生財富從來就不是靠著買低賣高等波段操作來致富。相反的,他都是在景氣下滑週期,不但沒有賣出持股,反而增加收購,幾十年來,一以貫之。因為巴菲特知道他的角色是一位投資者,而非投機客。
如同此書所說的:「如果你不夠了解自己,市場會幫助你用昂貴的代價做到。」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