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雜訊交易人(精準預測)

奈特.席佛,當代最受矚目的統計與預測鬼才,首次公開精準預測的黃金法則,告訴你為什麼有些預測會成功、有些會失敗?本篇只介紹「雜訊交易人」。

在不理性的交易人與老練的交易人之間有種共生關係——就像是撲克比賽中,好的玩家都需要牌桌上有些雜魚,才能讓比賽玩起來有利有圖。在金融文獻裡,這些不理性的交易人被稱為「雜訊交易人」。經濟學家費雪.布雷克在1986年的一篇文章中簡稱為「雜訊」:

雜訊讓金融市場中的交易變得可能,因而讓我們可以觀察到金融資產的價格。但是雜訊也會讓市場變得有點沒效率……最常見的是雜訊會讓人很難檢驗金融或經濟市場如何運作的實務或學術理論。我們被迫大多數要在點暗中行動。

另外,有證據顯示從眾這種狀況在市場中越來越普遍。成群結隊也可能是更深層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我們在做人生重大的決定時,大多數的時候都會想要我們的家人、鄰居、同事和朋友的意見。這是另一種資訊時代的風險之一:

我們共享那麼多資訊(或雜訊),以至於我們的獨立自主打了折扣。我們反而去找出跟我們想法一樣的其他人,然後誇耀著有我們有多少「朋友」和「追隨者」。在市場裡,價格偶爾可能會跟著最糟糕的投資人走。交易做最多的就是他們。

想像一下市場沒有雜訊交易人。每個人都用真實的資訊——來押注。價格絕大多數的時候都很合理,市場很有效率。

但是,如果你認為市場很有效率——有效率到你沒辦法打敗市場獲取利潤——那你做什麼交易都不合理了。事實上,效率市場假說在本質上來說有點自我矛盾。如果所有的投資人都相信這個理論——因為贏不了股市,所以他們交易不會賺到錢——就不會有人交易,也就根本沒有市場了。

這個矛盾讓我想起也經濟學家之間的一個老笑話。有位經濟學家看到街上有張一百美元的鈔票,伸手想要去拿。「別麻煩了。」另一位經濟學家說。「如果那是真的百元美鈔,那早就該有人撿走了。」如果大家都這麼想,就不會有人花功夫撿那些百元美鈔了,直到一個從沒上過經濟學的天真小伙子在城裡走動,把鈔票撿起來,才發現那些鈔票完全沒問題。

這個矛盾最可行的解決之道,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和他的同事桑福德.葛羅斯曼在許多年前發現的,方法是讓某些投資人賺到剛好一點點的利潤:只剛好夠彌補他們投入的心力。

這樣在現實世界裡其實不會很難達成。雖然對你來說,華爾街每年被彌補到750億美元之譜可能令你不快,但光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員大約就有17兆美元,相較之下還算不了什麼。只要他們交易的時候贏過市場0.5%,公司的收入就能增加了。

斯蒂格利茨提出的這種均衡中,是一些投資人可以拿到一些最小的利潤。效率市場假說不可能確實是真的。雖然有些研究似乎為法碼的觀點提供了證據,顯示根本沒有投資人可以打敗市場,但其他的證據就比較不明確,還有一些則是為交易技巧和超額利潤找出了相當確鑿的證據。雖然大多數的個人、散戶投資者都會犯些常見的錯誤,例如太常交易,結果表現得比市場平均更差,但是有些優質的少數或許可以打敗華爾街。

結語
從近期台股暴漲暴跌來看,台灣大多數的投資人都屬於「雜訊交易人」。有誰像巴菲特一樣,在上季反而買了3800億的股票呢?

巴菲特說:「許多人盲目投資,但卻從未曾看清楚自己手中的牌。對我而言,所謂的股票市場並不存在。它只是一個讓我看看是否有人在那裡想要做傻事的參考罷了。這就好像打撲克牌,如果你在玩了一陣子之後,還看不出這場牌局裡的傻瓜是誰,那麼你就是那位傻瓜。」

由於近期股市大跌,反而研究股票的人變少了。但還是有少數人願意訂閱我的資料,他們是想看看掉在地上的鈔票,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一群人。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