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有人要送你一萬日圓,但條件只有一個,請在一個小時內花完。請問你會如何使用這一萬日圓呢?
「品嚐一頓美味的豪華大餐」聽起來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將一萬日圓拿去享用下午茶,選項可能會多到令你眼花撩亂。或許有些人會利用這筆意外之財去投注站買彩券。雖然要中大樂透或威力彩頭獎的機率不高,但只要能成功一次,得到的報酬何止百倍千倍。
如果是我,一定二話不說,就直接走進大型書店裡。在日本,一萬日圓大概可以購買二、三本心理學的專門書籍或外文書。對我來說,當我回家仔細閱讀這些買回來的書之後,書中知識會進入腦袋。而我也會將值得參考的內容轉化為實際行動,創造出超過一萬日圓的利益。
如果你是選擇把錢花在請清潔公司到家裡幫忙打掃衛生,只要有好好利用所衍生出來的自由時間,那麼在將來,於這段時間內所產生出的回饋,同樣值得期待。總結上文,我們大致可以把花錢方法分為兩種類型:
- 獲得短暫歡愉的單純消費。
- 能連結到未來之可能性和收入,最後回到自己身上的投資型態。
在本章開頭時,你腦中浮現的「一萬日圓使用方法」,符合上述哪一種花錢的類型呢?
能夠掙脫金錢枷鎖的自由人,其花錢方法會是——讓花出去的錢,以增值的方式回到自己身邊。如果把錢花在只有當下能享受的商品或服務上,就只是一種單純的消費。相反地,如果把錢以『未來可能以金錢報酬回到自己身邊』的方式花費,就是一種投資。
能夠掙脫金錢枷鎖的自由人,其花錢方法會是——讓花出去的錢,以增值的方式回到自己身邊。如果把錢花在只有當下能享受的商品或服務上,就只是一種單純的消費。相反地,如果把錢以『未來可能以金錢報酬回到自己身邊』的方式花費,就是一種投資。
了解這兩種花錢方式的差異後,下次當你打開皮包準備掏錢時,請先想一下這筆錢是「用在哪裡」的——「有意識地檢視自己」這件事相當重要。我認為每一天當你在花錢時,都該意識到:「這是不是對自己的投資?」並且多去學習金錢的使用方法。如此一來才能「越用錢、越有錢」。
因此,請不要吝惜將金錢投入到自己喜歡、擅長和打從心底想要去做的事物上。從其他人的角度來看,你的用錢方式對他們來說或許只是一種無謂的支出或浪費,可是你一定會在這個過程中,累積到知識與經驗這兩項財富。而這樣子的投資,將來肯定不會虧待你。
然而,無法將這兩種用錢方法分開來思考的人,只會節檢度日,以避免把錢花在沒有意義的事物上。在他們的價值觀裡,「把錢存起來」才是最正確的選項。我沒有打算否定這種想法。減少沒意義的支出,讓手頭上有一筆資金也很重要。可是更要緊的,應該是「有了這筆資金後,該怎麼使用」才是。光是毫無目的地存錢,也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
為「明確計畫」而做的儲蓄,是一種能在將來得到回報的用錢方式。但如果你只是漠然地把錢存進銀行裡,儲蓄本身可能會變成你生活中的其中一環或目的,如此一來,你就失去了其他的可能性。
唯有把錢用在投資自己或其他人身上,才有可能獲利。這種儲蓄行為所能得到的成果,絕對不會超過你目前的薪資水準。而且這麼做,還會讓你失去自我成長的機會。因此,把錢花在和自我成長相互連帶的努力中才是正確的選擇。
在從事投資的過程中,巴菲特很享受「思考應該把錢投資在哪裡,並在檢討分析後做出判斷」的過程。從他年輕,直到現在的已經80歲老翁,這種基本心態未有一刻改變。對巴菲特而言,「興趣」就是「投資」。而且他會將投資中獲利所得的「金錢」,對「投資」進行再投資,並藉此獲得更多的知識與經驗,提高他身為一位投資家的判斷能力。
在使用一萬日圓時,有些人會想著如何讓這筆錢來和將來的十萬、二十萬日圓做連結;有些人則只是享受花掉這一萬日圓所帶來的快感而已。能否將鈔票從「一張紙」,變成一張「有價值的紙」,端看你如何使用它。
結語
當我在規劃「選股的技術」投資課程時,就想過如何讓學員上過課程後,能獲得更具價值的東西。所以,我決定不教財務報表這類太偏向學術性的課程,而是直接教我是如何「選股」的。畢竟,來學習投資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買股票的。
另一點,我相信會來上投資課程的學員,多少也有做些研究,口袋或許有些好名單(股票),若學員不做些交流,只是純粹上完課後就拍拍屁股走人,那豈不是太可惜了。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好像只有我的「選股的技術」研討會會出課後作業:請每個學員推薦一支股票。假股一班有30位學員參加,就表示你上完課後,除了能帶回我推薦的股票之外,還外加學員所推薦的30支好股。
所以,參加這種的投資課程,才真正的如同此書作者所說的:「讓花錢變投資」。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