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參考架構的心理陷阱(超級思維)

世界知名解決問題高手、預測家、決策者都有一種超級力量──「超級思維」,也就是懂得借用各領域的心智模式,幫助他們克服複雜性、區分好想法與壞想法,有更好的思考能力,在個人和專業上做出更好的決定。本篇只介紹「參考架構的心理陷阱」。

生活中,你用自己的觀點看待每一件事,你的觀點會依據你特殊的生活經驗和目前處境而有很大的差異。你的觀點在物理學裡稱為「參考架構」,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主要概念。

例如:如果你在移動中的火車裡,你的參考架構是火車裡,它從你的角度看來是靜止不動的,你和火車裡的其他東西都沒在移動。然而,對外面的人來說,從他們的參考架構來看,你和火車內所有的東西是以極快的速度在移動。事實上,除了光速,即使是時間,每樣東西在不同的參考架構看來都是不相同的。

當你在做決定或解決問題時,你想盡可能地客觀,但總是會回到你的參考架構。你當然會被自己的觀點所影響,但你不會願意在不知不覺中被影響。假如你認為,你可能沒有充分了解某個狀況,你就必須積極地從各種不同的參考架構來檢視,以便看見全貌。

參考架構的心理陷阱

假如你看新聞網站,大概能發現標題具有架構效應,影響人們從故事裡獲得的意義。烏利希.艾克和其他人進行了一項研究,為〈新聞標題裡,微妙的錯誤訊息效應〉,並發表於《實驗心理學應用期刊》。

研究中,學生閱讀一篇有關竊盜的文章,它在過去一年微幅增加0.2%,但相對於過去十年間大幅下降10%。一篇相同的文章有兩個不一樣的標題:「竊盜案件上升」或「竊盜率有下降的趨勢」。標題對於哪些文章內的事實會被記住有明顯的影響:

模式很清楚,一個誤導的標題會減損對文章的記憶……即使真的想正確了解一篇文章,但誤導的標題卻會造成傷害……這項研究的實際意義很明顯:新聞讀者必須知道(或被告知),編輯可能會策略性地運用標題來左右民意,以及影響個人行為。

一個相關的陷阱或技巧是「推力」。阿爾德特.弗瑞在他的著作《識別謊言和欺騙》提出了一個有力的例子:

參與者觀看一段交通意外的影片,然後回答問題:「車子在碰撞前,它們的速度有多快?」除了碰撞這個動詞被替換成相撞、衝撞和猛衝,其他參與者回答的問題都是相同的。即使參與者看了相同的影片,問題的措辭卻影響了他們的答案。估計的速度分別是50、55和66公里。

你可能因為一個微妙字詞的選用或其他環境的暗示,而被輕推到某個方向。例如,餐廳會輕推你,方法包括在菜單上插入特定的菜餚來強調它,讓服務生口頭敘述拿手菜,或是在特定的品項加方框。零售店和網路則是把特定的產品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助推你購買。

另外,可得性偏差會因為媒體對一個主題的大幅報導而輕易出現。1978年,《實驗心理學期刊》刊登的一個知名研究〈致命事件的判斷頻率〉中,他們發現對於被過度報導、駭人聽聞的死因,人們經常會誇張它的風險,像是龍捲風的死亡估計人數是實際人數的50倍;卻低估普通死因的風險,像是中風,實際死亡人數是估計人數的一百倍。

可得性偏差,源於過度依賴你參考架構的近期經驗,而失去了整個大方向。隨著網路上個人化的推薦和新聞推播的增加,可得性偏差成為越來越具危害性的問題。這個模式稱為網路的「過濾汽泡」。

隨著谷歌、臉書,以及其他公司傾向把他們認為你已經知道和喜歡的展現給你看。因此他們會過濾掉認為你不可能會點擊的連結,如同是把你放在一個氣泡裡。當你把很多相同的過濾氣泡放在一起,會得到「回聲室」效應,因為人們越來越少接觸不同的觀點,回聲室會導致越來越嚴重的黨派立場。又由於可得性偏差,他們會持續高估相同意見者的比例。

所以,只關注你面前的事情很簡單,要往外尋找一個客觀的參考架構就比較困難,但為了要錯誤少一點,這是你必須要做的事。

結語

在這個時代(尤其是財經和政治界),只聽專家、達人的話還是很危險,因為連專家、達人都有許多妖魔鬼怪。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花時間研究、閱讀,讓自己也成為專家。這樣你比較不會容易受騙。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