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不自由的選擇(經驗陷阱:檢視經驗的偏誤,找回決策的主動權)

我們的經驗,是根據自己所處的時空與脈絡所累積而來,因此決策時會產生利基失準的問題,往往讓結果產生偏差,甚至引發災難。想想看歷來的天災、戰爭、金融風暴、乃至橫掃全球多年的疫情。為什麼過度仰賴經驗,會導引我們走向失敗?本篇只介紹「不自由的選擇」。

社交與建構生活的體驗設計,其實已存在多時。數世紀以來,眾多機構與組織刻意安排或限制一些活動,讓成員在經驗中產生某些偏好與信念。、

例如,網路社交平台就是跟我們利用多層不同材質組成的濾網來過濾飲用水一樣,透過「數位濾網」來萃取與精鍊民眾接收的資訊,進而影響人們的經驗。使用者往往會自己設立第一道濾網。

在網平台上,我們通常可以根據可用的功能來決定搜尋什麼資訊、分享哪些內容、與誰建立連結及採取什麼行動。這些舉動將互動的空間限縮成範圍狹小、屬於個人的子集合。透過自身的行為與選擇,我們宣告了自己的興趣、恐懼、特徵、習慣、喜好與厭惡。

然而,我們並未擁有完整的控制權,因為在不同網站中,互動的策略必須遵守特定的規範與功能,但最終我們仍能在特定平台上建立特定的角色。

接著,這類平台會建立第二道過濾機制。它們利用使用者的資料與互動,將人們的注意力導向系統認為使用者希望看到的內容。它們會推薦並顯示特定內容,而這些內容與我們公開、偏好的領域一致。這促成了雙贏的局面,但有一點值得大家警惕。

因為這種讓人不易察覺的過濾機制往往將人們局限於同溫層——充滿個人化與系統性審查的詭譎學習環境。我們在這種泡泡裡待得越久,被濾掉的真實經驗就越多,養成的直覺也就越扭曲、越根深柢固。

更糟的是,這些經驗不只被過濾了,還可能是錯誤或偽造的。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調查從2006年到2017年在推特上發布的所有新聞,研究人員發現,在所有類別的資訊中,不實訊息散播得遠比真相還要快速、深刻且廣泛。

因此,假新聞不只常見於網路社交平台,似乎也深刻影響民眾的看法。這種內容大多稀奇古怪,因而引人注意,其中更有許多充滿強烈情緒。此外,消息的真假也有程度之分;一些內容有部分遭到捏造或誇大,進而混淆個人經驗。

如今,那些主導我們在社交媒體上接收哪些訊息的過濾機制,進一步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比較不易受到有心人士的操弄?

事實上,我們無法有效地控制他人如何支配我們的網路經驗。因此,我們必須設法在更大程度上控制自身的經驗。重要的是,我們得認清選擇自由的限制與體驗設計在人們的決定中扮演的各種角色。

有了這種意識,我們便能找回經驗的自主權,從中習取有用的教訓,同時不被那些牴觸個人目標的經驗所左右。

結語

記得之前習大大從哈薩克回國被軟禁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許多財經媒體都跟進報導,網路上許多youtuber連做好幾個單元,直說可信度很高,各種猜測的版本頗多,反正大家都為了流量卯進全力報導。

但事後習大大露臉後,發現這只是一件假消息。我只能說當時製作這則假消息的人,真是個天才。

這也是我在投資課堂上提過的,為什麼你投資股票賺不到錢?是因為假消息太多了。許多都是為了炒股,創造流量而故意發佈的假消息,而且真假難辨。而他們製作假消息的手法愈來愈高明,不會全部都是假的,而是真中帶假,讓你難以辨別。

若你都只靠消息買股票的人,我只能說自求多福。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