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亞馬遜非文學類 No. 1 暢銷書,解決風險、不透明、隨機問題的「不確定系列」第五部曲繼《黑天鵝效應》《反脆弱》,塔雷伯最大膽、顛覆之作。「切膚之痛」說的是,別管人們說什麼,只看他們做什麼,冒多大風險。本篇只介紹「承擔風險的邏輯」。
現在是解釋遍歷性、毀減和理性的時候,還記得我們說過,做科學(和其他好事)需要先求活著,而不是順序倒過來。
試想下面的想像實驗,第一種情形是:一百人進賭場,在一段時間內,每個都賭一定的金額,一邊品嘗免費的加奎寧水杜松子酒,如下圖:
假設樣本中,一百個人只有一個人輸個精光,你可以很安全地算出約1%的賭徒會輸光。而且如果你一玩再玩,預期在相同的時間窗口內,會有大致相同的比率,也就1%的賭徒輸個精光。
接著,我們拿個結果和想像實驗的第二種情形相互比較。如下圖:
一群人的成功機率,不適用於表兄弟伊本.華爾卡。我們把第一種情形稱為集群機率,第二種情形為時間機率。因為第一種情形和一群人有關,第二種情形是一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機率。
當你採用別人的投資建議時,務必提高警覺(即使他們的勝率很高),他們常把集群機率和時間機率混為一談。在風險承擔業存活超過幾年的任何人,都有我們現在相當熟悉的原則版本。也就是「要成功,首先必須活著」。
例如假設一群人玩俄羅斯輪盤,贏一次得一百萬美元——這是《隨機騙局》一書的核心故事。贏錢的機會約六分之五。如果有人用標準的成本效益分析,會聲稱一個人的獲利機會為83.33%,每扣一次扳機的「期望」平均報酬為83萬三千三百三十三元。但如果你繼續玩俄羅斯輪盤,你最後會躺在墓園裡。你的期望報酬是……算不出來的。
套用在現實生活中也一樣,如果你愛登山、飆車、混幫派、開自己的小型飛機、酗酒、抽菸,那麼你的預期壽命會顯著降低,雖然單一的行為沒有重大影響。但你承擔的每一丁點風險,加起來會減低你的預期壽命。
如果你承擔很小的毀減機率,而且那是一次性風險,結果你存活下來。然後你再做一次,那麼你最後完蛋的機率是百分之百。這就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了,因為如果這次的「一次性」風險是合理的,那麼再一次的風險看起來可能也是合理的。這可以量化,因為隨著個別的小風險(比如說是萬分之一)曝險的次數增加,那麼毀滅的機率一。
我們回頭來談巴菲特。他不是靠成本效益分析賺進數十億美元;相反的,他只是設立門檻很高的過濾器,然後挑選通過這種門檻的投資機會。他說:「成功人士和真正成功人士的差別,在於真正成功的人對幾乎每一件事都說不。」
每當我聽到有人說:「我們需要冒風險。」我就知道這話不是出自存活下來的實務工作者之口,而是財務學者或銀行家說的——我們見到後面這些人幾乎總是爆了,但毀的通常是別人的錢。
結語
我在投資課程一直有提倡這個觀念,只是大多數的投資新手都被無本當沖給吸引。
如同巴菲特之前批評羅賓漢(Robinhood)投資平台引誘用戶參與投機,以及蒙格說比特幣是毒藥,當時許多投機客都說他們已經老了跟不上時代,後來許多羅賓漢用戶出現鉅額虧損,連比特幣也爆發破產倒閉潮,再也沒有人批評巴菲特和蒙格了。
到現在還是有許多投機客並不知道他們玩的是「時間機率」,並不是「集群機率」。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