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4日 星期三

反事實思維(造局者)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運用自己的思考框架,但總是習而不察。這本鞭辟入裡的書揭示了:如何識別你正在應用的思考框架,如何在周遭局勢改變時,重新檢索你的思考框架。這是一本很重要的書,在動盪時代為我們提供穩定的援手。本篇只介紹「反事實思維」。

反事實是什麼?它就是讓我們能夠看得比現實更遠的方式。要是無法想像「本來可能如何」、「現在已經如何」、「未來可能如何」,我們就會受困在當下,只能討論「現在如何」。

建立思考框架的第二項要素,就是反事實思維。反事實思維並不等於隨心所欲做白日夢,也不是智識上的插科打諢、隨意搞笑。不同於讓意識隨意流動、自由聯想,而是需要依賴我們思考框架中對因果關係的理解,好讓我們能夠在想像中讓時間前進或後退,又或是取出某個情境發生的事,想像它發生在另一個情境會如何。

例如,2018年世界杯足球賽決賽,法國對上克羅埃西亞,在第18分鐘進球。當時是法國前鋒格里茲曼操刀一記27米的自由球,方向是直衝球門,但裁判並未判定是格里茲曼進球,反而在官方記錄上記為克羅埃西亞後衛曼祖基奇的烏龍球。

當時,球擦到了曼祖基奇的頭頂,讓軌跡往上飄,就這樣剛好超出了守門員的雙手阻攔範圍,衝進球網。為了做出正確的判定,裁判必須想像一下,如果曼祖基奇的頭沒有碰到球會怎樣。於是裁判在心理想像出另一個軌跡,再根據自己對球速及旋轉會如何影響球路的一般因果知識,判斷可能的情況。

而根據這條想像的軌跡,他預測克羅埃西亞的守門員肯定能接住球,因為這球再簡單不過。而如果相反的,裁判認為這球仍然能躲開守門員的攔阻,這球就會判為格里茲曼的進球。到頭來記分表上會寫著誰的名字,是根據裁判的反事實思維。

而在專業教育上,反事實思維也是很重要的基礎。像是案例教學法,就是很好的例子,最常用在商學院,起源於1870年哈佛法學院長藍道爾對當時的法律教育很不滿,學生只接受著填鴨式的教育,這種教法不但讓學生學不好,對社會也不是好事。

藍道爾提出了創新解方:找出某個具代表性的法律情境,深入檢視,並讓學生討論其中的各種論點。這等於是大方邀請學生透過反事實來思考,是個很不一樣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法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法規條文,而是協助這些未來的法界新苗,如何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思考情境。後來,連醫學院也採用稱為「鑑別診斷」。

反事實能讓我們更懂得如何進行思考。實驗顯示,經過反事實思考之後,因果推理就能做得更好,因為它能夠提醒我們還有各種選項,讓我們能看得更廣,而不是執著在某個選項。我們想像及篩選不同選項時候,同時也會思考因果關係;但相對的,光是思考單一因果關係的時候,卻無法激發我們的想像力。

反事實思維就代表著我們的認知能力:能夠理解過去從未碰到的情況,並反過來增進我們的認識,從而做為決策的依據。它正是建立思考框架的核心要素。

結語

之前有學員反應,為什麼我的投資課程要分兩天上課,而不安排成一天一次上完?

其實最大的原因是我第一堂上完課後,會出課外作業(請學員推薦一支股票),這樣下次第二堂上課時,我就能講解學員所推薦的個股,目的就是為「個案教學」。

雖然在課堂上,我本來就會講述我今年找到哪些的新增股,但我個人的「能力圈」還是有限,透過講述學員推薦的個股,或許還能有一些意外的收獲。因為這才是我教學目的,學中做,做中學。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