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載了避險基金Universa Investments創辦人,馬克.史匹茲納格爾長達25年交易生涯的精華,他的策略著重於投資組合架構中的風險緩解,並被認為是「尾部避險」或「黑天鵝」投資法的先驅。本篇只介紹「投資的第一原理」。
我們將從有關投資的某些基本事實著手。就如同西元前第4世紀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主張的:「道路的自然正確發展方向,是我們最熟悉、最清楚的地方起步。」也就是他所謂的「第一原理」或「由已知事物構成的第一個基礎」。
我們將提出自己投資的第一原理,運用它們做為觀念性建構的基礎,最終發展為可供檢定的演繹假設。如下:
原理1:投資是發生在時間上的連續程序。
投資不是靜態的。投資不是發生在某個時間點,也不是發生在許多時間點結合在一起的事件。愛因斯坦說過:「時間之所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是不要讓所有的事情同時發生。」時間是生命得以存在的媒介,所以時間也是投資得以發生的媒介。
投資與風險屬於多個期間的問題;報酬是一種疊代的乘法程序。它們呈現複利發展:每個期間的投資資本,通常是前個期間的餘額。就如同生物世代繁衍呈現的幾何成長程序,我們是連本帶利地進行投資。這個基本原理從根本決定了投資的性質,以及我們思考與解釋報酬的方式。
原理2:投資有一個明確目的與唯一目標,就是讓財富隨著時間經過而最大化。
就是這樣。這也是我們身為投資人在進行每個額外、附加決策所想要達到的目的。這是我們瞄準的目標。此處談論的議題,並不是有關財富的數學期望值這種虛無飄渺的數字,或是跟某種武斷的基準進行比較。反之,我想探討的,是關乎我們實際取得的最終財富,也就是我們實際上所擁有的東西。
這代表著我們如何讓財富在時間發展過程,得以按照最大速度成長、或進行複利——讓複利年度成長率達到最大化。
原理3:風險減緩策略可以運用符合成本效益功能的方式來降低投資組合風險,並藉此達到其目的。
風險減緩程序如果處理得當,相較於對應的成本,應該可以提供明確的正面經濟效益。換言之,應該具備成本效益,也是一種可以提升價值的程序。所以,減緩風險的策略,應該根據其降低風險的成本效益程度來評估——不應只考慮是否具備降低風險的成本效果。
當然,我們減緩風險,可以是某種永遠都不會發生罕見重大虧損。可是,這種罕見虧損隨時都可能突然發生,所以我們採取的減緩風險措施可以提升我們相對沒有採行減緩措施的部位。
投資的第一原理,就是我們分析架構,我們藉由降低風險的手段提升複利成長率,並因此累積財富,實際上是我們身為投資人希望達成的綜合目標。這是投資管理的精義。就其本身而言,這是我們配置資本想要達成的特定目標,或想要實現的意義,也是我們奮力尋找被理藏的寶藏。
結語
接著,我們來驗證一下,在「選股的技術」研討會所教授的方法,是否符合「投資的第一原理」。這次是用我自己的投資組合,來當作驗證的對象,但因為我持有的個股太多了,所以我只挑選其中持有的10檔,如下圖:
符合。因為初始資金為799.5元(約80萬元),並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分成10年(約每年投入8萬元)。這種投資方式是特別適合小資族的。
例如,台積電(2330)買在2013年、信邦(3023)買在2016年、宏全(9939)買在2016年、牧德(3563)買在2017年、宜鼎(5289)買在2017年、優群(3217)買在2018年、漢唐(2404)買在2019年、維田(6570)買在2021年、中興電(1513)買在2021年、閎康(3587)買在2022年。
原理2:投資有一個明確目的與唯一目標,就是讓財富隨著時間經過而最大化。
符合。原先買進價格總計為799.5元(約80萬元),成長到目前價格為2380.1元(約238萬元),增長了2.97倍 (2380.1÷799.5=2.97)。
原理3:風險減緩策略可以運用符合成本效益功能的方式來降低投資組合風險,並藉此達到其目的。
符合。因為在這段期間內,還陸續領取了股利387.8元(約38萬元),也就是已回收了將近一半的資金。
PS. 只是最近幾年散戶都在瘋當沖,而當沖跟本也不符合「投資的第一原理」,因為有許多當沖的投機客,早在去年已被滅頂,領到便當。
同樣的,今年所舉辨的投資研討會,我也會教授符合「投資的第一原理」的選股方法,來為各位建構出這種的投資組合,打造自己的小小波克夏。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