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景氣透明度與訂單能見度

常在媒體訪問中,聽到上市櫃公司發言人表示由於景氣不明朗,目前「景氣透明度」很低,很多因素干擾,造成產業前景不明;也常聽到企業高層在面對媒體提問時提到「訂單能見度」只有1~2個月,對於下一季的市況無法掌握等發言。究竟何謂「景氣透明度」與「訂單能見度」?

景氣透明度
「景氣透明度」通常是指一個產業,或一間企業對於未來的掌握程度。一般來說,若是研究機構都對於一個產業的前景看好,並且身處此產業中的公司們也看好自身發展,那麼這個產業的景氣透明度通常就不會太低。

就公司而言,要看好景氣,可能是接獲訂單,或是各地銷售市場回溫,不然就是有受屬目的新產品要推出等,這才能構成看好景氣的理由。

就產業而言,可能是同一個產業中多家公司都看好未來前景,產業的需求有明顯地增加,或是有新趨勢能帶動產品的應用等,而這些正面因素就是市場看好產業前景的原因。當一個產業愈被看好,能夠被掌握的資訊愈充沛愈完整時,它的景氣透明度就愈高;反之,當一個產業中有多家公司看淡前景,多數企業無法掌握住場的變化,未來的不確定因素過高,能掌握的資訊相當缺乏時,它的景氣透明度就愈低。

由於投資最怕不確定因素干擾,所以只要是景氣透明度較高的產業,常常會吸引資金進駐,進而成為市場中的強勢股,而這種現象在大環境景氣不明時往往更為明顯,形成一種資金集中化的效應。

訂單能見度
「訂單能見度」則是每間公司對於未來幾個月接獲訂單的呈現方式,如果目前的訂單能見度有三個月,現階段的訂單能見度已到今年第四季等;原則上,有接到訂單才會有出貨,有了出貨才會有營收,進而產生獲利,因此接單狀況一直是市場關注的重心,因為等到營收,甚至獲利數字公布時,常常為時已晚,股價早已跌了一大段,所以能否接到訂單,接到多少訂單就成了大家追蹤的焦點。

訂單能見度往往跟景氣透明度有正相關,當景氣透明度高時,民眾消費意願增加,市場需求隨之提升,下游廠商的出貨意願增強,備料拉貨的動作自然增加,相關廠商的訂單能見度就會拉長,可能原本景氣平平,訂單能見度只有一個月,但是由於大家認為未來賺錢的機會提高,現在願意消費的意願大增,所以市場對於商品需求也拉高,廠商為了補足貨源,大舉下單給中上游廠商,這時中上游廠商的訂單能見度,就可由原先的一個月,拉高至2~3個月,這幾個月的產能可能都要拿來應付這些新增的市場需求。

擁有訂單能見度,就代表公司產能不會閒置,產品有對象可以出貨,營收自然就有著落,不容易出現業績突然大幅衰退,讓投資人措手不及的現象,有競爭力的公司往往接單能力也比別人強。只是由於產業特性不同,常常生產周期也會不同,有些公司從接單到備料,生產到出貨可能只要兩週,但是有的公司可能要兩個月甚至更久,這時就要看先前的訂單分布狀況才能決定。

就投資來看,在景氣透明度高的產業中,尋找訂單能見度較長的企業是大原則,只是當景氣熱絡時,市場需求常常迅速增加,超出客戶原先的預期,為了因應突發需求,客戶往往會急著回補庫存,此時就會有下急單的現象出現,進而推升股價上漲;而當過到景氣不明時,也會出現市場需求迅速減少,客戶突然抽掉訂單,寧願付違約金,也不願意交貨的情形,這時原先的訂單能見度就會降低,股價也容易出現一波下殺。

這告訴我們,其實景氣透明度與訂單能見度也是隨時在波動的,可能一個事件出現,就會對於這兩者產生影響。在選股上,定期追蹤產業的景氣透明度以及企業的訂單能見度才是明確做法,尤其是當出現有利於這兩個項目的因素時,常常能吸引更多資金湧入這個產業,對於當中企業的股價更能產生正面效益,是選股的重要參考,值得列入追蹤。

結語
個人覺得在看財經新聞時,讀者可以注意有沒有企業執行長發表該公司未來訂單能見度的看法,因為我常常利用成長力資料來預估合理成長價格,但都是粗估,會有一點不準(只能隨著每月公佈的營收,再慢慢修正),但若有某些企業執行長發表該公司未來訂單能見度,例如:已排到後六個月時,可增加預估的準確度。

※參考資料看懂新聞2 剖析關鍵數字,聰明掌握進出場時機
※更多的基本分析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基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