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如何看待信評機構(投資幻象)

作者是美國美林公司高階主管,以輕鬆幽默卻不失嚴肅中肯的筆調,探討金融市場投資人常見的誤解,並廣徵博引,提出正確的看法。本篇只介紹「如何看待信評機構」。

債信評等在金融市場有很大的力量。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債信評等有降低之虞時,總是十分恐慌,因為借款成本將因此上升。若干例子中,債信評等降低使企業或地方政府告貸無門。連主權國家也很關心它們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可能影響評等機構的意見。

由於攸關重大,債信評等成為爭議性話題。許多類似的情況中,捲入爭論的人有時對事實真相抱持有點隨便的態度。

例如,1991年11月25日,債信評等成為爭議性話題。穆迪投資服務公司把卡爾瑪公司的次位債券評等從B3提高為B2。不約同一時間,這家評等機構的主要競爭對手史坦普公司也改變心意,調整這家塑膠唧筒噴灑器製造商的評等,但不想和穆迪一樣往上修正。相反的,史坦普公司11月27日報告,卡爾瑪公司的展望從正面變為負面。此外,史坦普給卡爾瑪的評等(CCC+),本來就低於穆迪升級前所給的評等。史坦普正考慮降低卡爾瑪的評等,這一來,與穆迪的差距將更為擴大。

兩家機構的意見都根據相同的財務報表,但對卡爾瑪的信用品質的看法出入很大。穆迪看到﹛進一步成長的可能性」,史坦普與之相反,認為1990年代經濟環境不佳,該公司的盈餘成長幾乎已經停止。

這個例子透露一個重要的事實:債信評等不是把一成不變的數字公式套用在財務資料上。相反的,穆迪和史坦普的方法十分依賴主觀的判斷。結果,兩家機構經常得到相互衝突的結論。債信評等公司還有幾家(如A.M. Best、Duff & Phelps、Fitch Investors Service),竟見相左的可能性很大。

表面上,評等有出入似乎可以避免,而且沒有必要發生這樣的事。評等機構把企業的財務比率輸入電腦,得出完全客觀的債信評等,不是很容易做到嗎?從債券發行機構的觀點來說,這種方法聽起來比較公道。

這種說法的缺點,在於我們能取得的客觀數字,都只和過去有關,債券持有人早曉得一公司去年和前年有沒有忠實履行債務。他們真正關心的是這家公司會不會繼續如期還本付息。若干的例子中,將來能不能準時還本付息,和盈餘相對於利息等歷史性比率無關。

此外,如果它們假客觀之名,只利用財務比率,只會自取其辱。畢竟,純計量系統必須給每評等項目一個精確的數字,否則會被視為不公。一旦穆迪和史坦普把自己釘死,企業就會玩弄會計遊戲,好得所願。

例如,它們將濫用一些假設,決定存貨和應收帳款的價值。評等機構在評等中納入計性成分後,企業界大玩數字遊戲的雅興會減低。企業界知道,以金玉其表敗絮其內的會計手法製造漂亮的數字,一點用處也沒有。

整體而言,加些主觀成分,能使債信評等的準確度提高很多。但加進人為的判斷之後。債券發行公司如有不滿,評等機構易成批評指責的目標。例如,某公司可能抱怨,它的評等竟不如歷史數字較差的競爭對手。

如何看待信評機構?
很遺憾,投資人對評等機構有所誤解,原因林林總總,這些原因裡面最嚴重的一種,或許當屬投資人傾向視評等即為預測。要瞭解何以這種看法不對,不妨拿人壽保險業來做比喻。

精算師認為,從事非危險性行業的25歲要保人,對保險公司來說,承保風險相當低。不過,這類要保人中,可以預料將有一些幾年內會死亡。有些人會出乎意料染上不治之症,有些人則因致命的汽車意外事故過世。低死亡風險群體中有人出乎意料去世,不表示精算師犯了錯誤。

和精算師的評估一樣,評等機構把某些個別事物(即債券)放在定義明確的風險類別中。評等等級只指出,較高風險類別中的債券,比較低風險類別中的債券容易違約。穆迪和史坦普並沒有試著預言某特定評等類別中,哪些債券會存活下去,以及哪些債券不能。

風險最低類別(三A級)中的債券,違約風險很低,但不是零風險。和精算師相同,評等機構真正的考驗,在於各評等類別間的關係。也就是說,Ba級發行公司真的比Baa級發行公司更容易違約?和B級發行公司比起來,則較不會違約?答案為是。

Baa級公司未來一年無法履行債務的機率約為五百五十分之一,風險為Ba級公司的十分之一左右。至於B級發行公司,十二個月內的違約機率約為十一分之一。

順便一提穆迪和史坦普有很好的紀錄,能在債券發行機構違約之前,便先降低債信評等。不管評等降低是在破產前一年或五年,債券發行公司破產前,債信評等常降到單B級或更低。身為債券持有人的你,可能發現所獲最有價值的資訊,是信用品質惡化的訊號。

評等的絕對水準,反不如趨勢重要。如果史坦普把某種債券的評等從B+降為B,不妨視為已接獲警訊:投機味很濃的一種債券,投機色彩剛變得更濃。不必抬槓,說降為B-是不是更合適。

最重要的是,千萬別只因為別人樂在撻伐評等機構之中,就忽視可能為你省下寶貴金錢的建議。痛斥評等機構的人擅長於運用一些奇特的異常手段,否定整個評等過程。別讓你自己成為馬前卒,供他們為一已私利差遣。評等過程的確不夠完美,卻包含禁得起時間考驗的智慧。花點時間去瞭解它,可能受益無窮。

結語
債券評比公司穆迪長期以來一直是巴菲特的最愛,這是有原因的。穆迪沒有研發費用,而且一般而言,只花費25%的毛利在管銷費用上。可口可藥也沒有研發成本,可是必須大打廣告,平均而言,只花59%的毛利在管銷費用上。有了穆迪與可口可樂,巴菲特晚上不會徹夜難眠,擔心有哪些藥品專利權即將到期,或是所投資的公司在下一輪的科技突破競賽中無法順利脫穎而出。【請參考:研究發展費用:巴菲特為什麼對此敬而遠之?

穆迪這家巴菲特認定是具備耐久性競爭優勢公司,過去十年來每股盈餘為14.24美元,其中只有0.84美元(或5%)是用在資本支出。【請參考:現金流量表:巴菲特在這裡發掘現金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