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財經新聞:還有更多要操心的事(投資幻象)

作者是美國美林公司高階主管,以輕鬆幽默卻不失嚴肅中肯的筆調,探討金融市場投資人常見的誤解,並廣徵博引,提出正確的看法。本篇只介紹「財經新聞:還有更多要操心的事」。

對財經新聞記者較嚴重的指責包括陳述不實、片面報導、斷章取義。明顯的大錯有個好處,那就是相較之下很容易看出。(如果你自己沒看出錯誤,總有人不平則鳴,投書給編輯。)新聞事業最危險的陷阱比較沒那麼一目瞭然,而且很叫人驚訝,往往是疏忽造成的。

舉例來說,記者有時被指扭曲受訪者所講的話。但有時有聞必錄,一樣有誤導之嫌。

一種常見,戴著假面具的忠實報導手法,在企業發表盈餘時看得到。企業報告單季業績時,依規定必須發表真實數字。但法律沒有規定他們依什麼次序說明真相。如果純益下降,但稅前盈餘上升,你想哪件事情會在引言突出報導?下一季,不管用什麼方式衡量,盈餘都可能下跌。這時新聞稿可能突出報導營業額增加。記者收到新聞稿不分清紅皂白便照抄,久而久之,便給人留下印象,以為那家公司每季表現都不錯。

如果例行性的盈餘報告都可能使記者出醜,不妨想想當新聞變得較為複雜時,情形會如何。這裡面有個大問題,就是記者不可能在他們所寫的每個主題上,都是專家。因此,他們別無選擇,只好依賴公認的權威人士,難怪商業出版品上面的文章總是用一堆引述得來的話堆砌起來。很遺憾的,我們無法保證樂於和記者一談的人,在所談主題上知識最淵博。最常被引述的所謂「專家」,可能只是渴望名字見報的人。

深諳公共宣傳之道的人曉得,所講的話一定要有被引用的價值,名字才有可能見報。他們必須擅長於創造(或借用)富於深議的隱喻。(如「想確定XYZ公司真正的成長率,有如想把果凍釘在牆上。」)願意在某些問題上持極端立場,所講的話見報率也高。記者畢竟不想寫一篇空洞無物、讀者不想看的報導。

依賴最殷勤的權威人士,顯然有其缺點。但若干專業上的規定,使得記者更難避免這種做法。例如,編輯通常要求記者不要把個人的意見摻入事實的新聞報導中。引用專家的話,是做必要闡述的有效方式。(前面說過,整篇文章列述事實,全無評論,和刻意一面倒採用某種觀點,一樣容易誤導讀者。)

只要記者設法平衡報導,引述專家的話放到事實內,是很好的做法。但有些記者擅長於誘引專家講出支持自己觀點的話來。如果受訪者沒能提供所要的偏頗看法,則對有所企圖的記者只會造成一點小小的不便。記者只要轉換問題就可以:「你能完全排除那種事情的可能性嗎?」這樣的問話引出的回答,似乎能證實的確有人持極端立場,但這種做法不一定違反新聞倫理。也就是說,這樣的做法差不多等於那些說是對方講的。

這種技巧能使他們擺脫準確性方面的問題,當然了,沒有一所新聞名校教過這種原則。但記者畢竟是凡人,在截稿壓力下,只好略而不提確認事實的評論。

報紙有沒有可能未取證事實便報導新聞?你一定不希望這種事太常發生,特別是你的投資決策有賴於新聞媒體報導的資訊時。有些時候,不是得百分之百肯定事實,就是得搶先報導獨家新聞,但無法兩者兼顧。再等一天查證雞毛蒜皮的細節,可能失去揭發重大新聞的機會。其他刊物先出現爆炸新聞之後,再在後面窮追猛趕,編輯的臉色一定很難看。

他們重視獨家報導遠甚於大家都有的新聞。企業內精明的新聞媒體關係職員善於利用這個事實,吸引媒體特別關愛的眼神。報紙如能獲得獨家新聞,則可能給它較大的篇幅,不管有無價值。對手報被人搶了獨家新聞之後,除非你看每一種相關的出版物,否則可能失去許多有用的資訊。

他們希望你能在市場中賺錢,最重要的,他們希望你相信自己能在市場中賺錢。要是你覺得,賺錢的最好方式,是在報紙裡面找知名專家的真知灼見,他們會很高興。

或許在市場中這種民粹想法的安撫下,你會繼續在財經報紙裡尋找財富。果真如此,千萬記得,在那裡找到的資訊並非絕不出錯。艾得雷.史蒂文森說過:「新聞記者的工作,是區分善惡,然後把惡的一面印出來。」老實講,解讀新聞的工作,有一部分你得自己來。

結語
總之不能盡信所有的財經新聞,有時對於財務的預估,也得自己來【請參考:用EPS反推營收之合理性】。也就是說,你自己功課做得愈多,越不會被媒體牽著鼻子走。

相關文章:媒體擴大的迷思(積極型價值投資法)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