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在乾草堆裡找金針,何不買下整堆乾草(一本書學識投資)

指數基金之父約翰.柏格,親授投資之道! 股神巴菲特在2015年致股東的信,推薦此書為人生必讀的兩本書之一!本篇只介紹「在乾草堆裡找金針,何不買下整堆乾草」。

從一開始便選中跑贏的基金是非常困難的。讓我們先看長期跑贏的基金紀錄,從1970年,那時開始已存在的355支股票基金、它們36年的紀錄。最先而又最明顯出乎意料是:整整223支佔約三分之二的基金,最終都撐不下去。如果你的基金長遠都難以維持,那麼你可以如何為投資作長遠打算?

即使有長遠穩健紀錄的基金,都有結業的一日。通常是它們的管理公司被兼併,而提出收購的公司高管都是野心勃勃,他們會說基金的早期表現確是很出色,但仍不足以引來新的投資者帶來大量資本。基金只是失去了利用價值。

不管怎樣,1970年的223支股票基金已經消失,大多是表現差所致,其餘60支儘管年均仍嚴重跑輸標普500指數超過1%,卻仍能倖存。即是總共283支基金——差不多是原來355支的八成,想盡辦法都無法獨當一面。另外有48支基金交出的回報,是在標普500指數回報的正負1%之內,可以說與市場同步。

這就剩下僅24支共同基金,當中每14支只有1支能夠年均跑贏大盤超過1%。讓我們面對現實吧:那是可怕的勝算!而且24支基金中只有15支,能夠年均跑贏標普500指數少於2%,這個優勢更可能需要運氣與技術兼備。

最後就是9位有實力的長線贏家,35年來的回報能夠年均跑贏標普500指數2%或以上,是個非凡的成就。但不要誤會,奇怪的也再明顯不過的事情出現了,9個贏家中的6個基金主要是靠在早年較為領先,通常是當它們規模較小的時候。

當投資者注意到這9支成功的基金,資金便會湧入,並且壯大基金的規模。但正如巴菲特提醒我們:「一個發脹的錢包是高回報的敵人。」果真如此。當基金成長的同時,其中6支基金的紀錄變得乏善可陳,但此後整體表現只是落後,還有2支基金在1983年見頂,餘下3支在1993年後便沒有再創高峰,說來已經是超過10年前的事了。(其中1支是傳奇投資人彼得.林區的富達麥哲倫基金,至今已捱13年。)

這樣就只剩下3支基金了。即是說,355支自1970年便開始參賽的股票基金中,只有3支——即是0.008%的基金能夠生存的同時,仍能持續做出成績。這3支基金是戴維斯紐約創投基金(Davis New York Venture)、富達逆向投資基金(Fidelity Contrafund)及富蘭克林共同股票基金(Franklin Mutual Shares)。我們向它們致敬!

不過在你趕去投資這3支擁有長勝紀錄的基金之前,先想一下未來35年,這些基金會繼續跑贏的勝算有多大;想一想它們的現有規模;想一想在那段時間內,它們肯定會至少換幾多個基金經理;也要想一想在35年後,這些基金仍然存在的機率。共同基金行業無時無刻改變,又充滿競爭,今天不知明天會發生的事。我祝這些基金經理及投資的股東們好運。

無論如何,要買到一個持續穩定成功的基金,命中率真是百中無一。但只要仔細拆解數據,便不難發現,做得長的組合經理而其基金成績又能長期表現優異的,在共同基金行業畢境是例外而不是實例。最簡單的事實是,揀選跑贏大市的共同基金,就像塞萬提斯巧妙的觀察:如「在堆乾草中找一根針一樣。」所以我建議:「別在乾草堆找針了,就把整堆乾草買下吧。」

乾草堆當然是指整個股市組合,透過低成本的指數基金便隨時可得。我們知道指數基金會提供幾乎是股市的所有回報,想對那麼多主動式管理基金的基金經理轉來轉去;而所有基金都有結束的一天;基金的成功會吸引資金流入,但規模卻足以阻礙它們未來的發展。

如果這些說法仍未能說服你,每張共同基金摘要、每份銷售推廣文件及每個共同基金的廣告(儘管印刷字體小得無法閱讀)都會有以下警告:「過往表現不代表將來成績。」信不信由你。

結語
我個人是不買基金的,因為我認為挑選好基金比挑選好股票更困難,因為我可以從價值線資料成長力資料中,挑選出好的股票,那基金呢?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