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投資」or「保險」?爭議性的「投資型保單」

鉅亨新視界 2016/09/10 14:40 【劉鳳和專欄】

目前保險 (保費) 爭議性最大的就算是投資型保單。原因是很保戶買了這種保單後,自己都搞不清楚買的是「投資」還是「保險」。我針對投資型保單保戶所繳的保費流向作一個說明,大家應該就會更清楚!

其實投資型保單本身的結構沒有太大的問題,有投資、又有保險,但它的問題是行政費太高。(如果行政費降為一般申購基金費用的 1%~3% 就屬尚可)

投資型保單除了行政費不合理,還有幾個要注意的地方:
  1. 保險業務員在銷售投資型保單的時候,他本身對投資的這部份 (基金) 專業程度如果跟 (投信、投顧) 公司的理專來做比較的話,是有待加強的。
  2. 一般壽險公司它所銷售的投資型保單,大部分是連結自己公司所喜歡的一些基金,大概也只有 10~50 幾檔基金可選擇。如果我們自己去選擇一家投信或投顧公司所推薦的基金,多者會到上千支,少的也有幾百支基金可以選擇。所以投資型保單在選擇的內容及項目上也是非常的有所缺失。
  3. 就是保費流向的問題。下面這張【表 1】就可以看得出來,購買 100 萬的壽險(此壽險是指一年期的壽險,並非我們認為的終身壽險)。每年還要另扣管理費 1200 元。如果我們年繳 6 萬元,扣除 600 元的壽險成本,再扣 1200 元的管理費,剩下 58200 元。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這 58200 元會馬上拿去投資。大錯特錯!在早期的投資型保單第一年的 58200 元幾乎變成行政費用。

第二年一樣繳了六萬元,一樣再扣 100 萬的壽險成本 600 元加管理費 1200 元。也是剩下 58200 元,大家會想第一年的 58200 元已經拿去作為行政費用,第二年總該用來投資了吧?對不起!它們還會從第二年的 58200 元裡面再扣除 1/2 當作第 2 年的行政費用,只剩下另一半 29100 元拿去投資。

上述例子: 前兩年實際繳的總保費是 12 萬,一般人以投資角度來看,會以為 12 萬都拿去投資了。可是沒有!實際上用來投資的部分大約只有前 2 年所繳費用的 25%(29100/120000) 而已。一定要等到第三年之後,才會真的把扣除成本後的餘錢拿去投資。

投資型保險投資基金的部份是賺是賠先不討論。一般人去買投資型保單的時候如果業務員解釋不清楚(大部份是解釋不清楚的),聰明的讀者看到上面的說明應該就了解它的結構了吧。

早期費用結構明顯有瑕疵,所以說近年來的投資型保單,在行政費用上作了少許的更動。改成第一年扣 60 % 行政費,第 2 年扣 40% 行政費,第三年 30%,第四年 10%,第五年 10%(每家公司約略會有所不同)。但 5 年加起來,總和仍是年繳費用的 150%。舊的制度是前兩年就扣掉年繳費用的 150%,現在是分 5 年扣掉年繳費用的 150%。其實結果也差不到哪裡。

投資歸投資!保險歸保險!如果我們自己向投顧公司買基金的話,大部分的手續費是 1~3%。一年繳的 6 萬元,它也只有 600~1800 元左右 (但目前台灣已陸續出現 E 化基金平台的投顧公司,它的手續費早已降為千分之 4 左右),可是投資型保單第 1、2 年大部分所繳的錢幾乎都變成行政費用了!

我再次建議「投資歸投資,保險歸保險」二者應可以分開處理。但業務員仍會說,因為投資型保單裡的壽險成本是非常的便宜。但如果再追問「那我只買壽險的部份就好了,投資的部份我自己會處理,是不是可以?」我相信有 100 位業務員大概 99 位都說不行。(其實早就可以了)

很久以前就有一年期的壽險可以單獨購買了。 一個 30 歲的女生要買 1 年期的一百萬壽險年繳只要 600 元,剩下的錢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拿去做其它的投資,股票、基金、ETF、權證、投資自己、投資家庭…… 甚至於也可以慢慢累積去購買房地產。

選擇一位良好的投資顧問會讓基金投資變得非常專業及順利。如果也很喜歡一年期的壽險,它也是可以單獨購買的(優點是低保費、高保障、理賠定義又清楚)!

當各位了解到投資型保單它的保費流向之後,我相信你們應該不會再去買這種投資型保單。記得一年期的壽險是可以單獨買的,投資的部分也可以單獨找自己屬意的投顧公司購買。

還是那句話:「投資歸投資,保險歸保險」。分開來處理是最恰當不過的!

投資型保單金錢流向  【表 1-30 歲女生年繳 6 萬,保額 100 萬壽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