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開始撰寫第一本寫給一般讀者的書籍時,我正在一所非自己任教的大學裡進行研究工作。我的辦公室位在樓上,所以我讓書桌朝向窗子,這樣一來,就可以一邊寫作,一邊欣賞窗外一整排的堂皇建築,在面向學術世界窗戶的兩邊,我擺了幾排書架,架上是專業的書籍、期刊、文章和檔案。
我另外在市區租了間公寓,那裡的書桌也被我擺在面朝窗戶的位置。那間公寓提供了截然不同於大學辦公室的窗景。從那扇窗戶看到的並非雄偉的學院建築,而是川流不息的路人,大多數是正要前往工作地點、商店或進行各種日常活動的人們。公寓的書桌周遭環境也大不相同,書架上只放了報紙和雜誌。
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下寫作,產生了一個我最初沒預料到、甚至根本沒注意到的效果。直到著手寫作的一個月後,在彙整初稿時,我把所有內容一口氣讀完,結果發現,我在家裡寫的稿子,比在大學裡寫的要好得太多。前者的內容顯然更適合我預想的一般讀者。
我大感意外,納悶著為什麼自己明明早就想清楚目標讀者,在大學辦公室裡寫出來的文章卻不符所需。事後諸葛的答案其實很明顯,因為每次只要我一抬頭或轉頭,從辦公室看出去的視線,就會落在一些引導我聯想到學術方法、專門詞彙、文法和溝通風格的線索上。
雖然我早就知道(腦袋裡的一部分有意識到)目標讀者的特質與偏好,但這項事實卻未能發揮足夠的影響力。校園辦公室的環境並沒有提供足夠的線索刺激我規律且自動自發地設想到那些讀者;而家裡的書桌周遭,卻存在著吻合寫作目標的線索。周遭事物讓我聯想到自己一直以來就想為之寫作的讀者群,因此,在家裡寫作可以讓我更順利地與目標讀者保持協調。
有了上述認識之後,我決定遵照地點創造說服力的原則,把所有在學校裡寫的章節帶回家修改。最後的結果證明這項努力值回票價,證據是我把原先的開場白:「我專攻的學術分支——實驗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社會影響力的運作過程。」(謝天謝地)改成了:「我現在可以大方承認,自己當了一輩子容易受騙的傻子。」接下來該怎麼做簡單明瞭了,我窩在家裡埋頭寫這本書;而目標讀者為學術同儕的文章則在學校辦公室完成。
我從這次經驗所學到的還可以應用在撰寫普及學術著作之外的地方,包括我們如何預先安排周遭環境,藉以說服自己進入某種聯想路徑,朝想要的目標前進。
結語
每次只要股市市況不好時,我總是建議別人不要看有關任何的財經新聞或財經節目。記得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一則新聞是香港主播問起一位財經專家接下來有何看法時,那位女士專家竟然哭了起來,當時我看了傻眼。
歐債危機時,台灣某財經主持人說可能會多嚴重等,然後問了一位經濟學家的意見,但那位經濟學家說他預期不會很嚴重, 那時主持人明顯不悅,說怎麼可能不會很嚴重,那位經濟學家上節目可能搞不懂規則,販賣恐懼是門好生意。
我個人在投資股票上並沒有什麼秘密可言,因為我只會買我追蹤資料裡的個股,若訂閱我資料的讀者,會知道我所知道的,但我卻不知道你有些什麼,按照道理來說,你的投資績效應該會比我要好。
若你發覺你在投資上沒賺到什麼錢,可能是環境造成的。因為我為我自己創造了一個單純的環境,我不看有關財經節目、股票論壇和社群等,我桌面上只有一台筆記型電腦和書架上滿滿的書而已。我投資上大都仰賴我的資料,每當我抬起頭看到那幾位書中的大師,會提醒我需要多一點投資思維,少一點投機。
每當股市發生危機時,我會多看一些偶像劇來打發時間,股市危機其實並不恐怖,恐怖的是那些新聞議題的發效。
讀者可參考巴菲特如何創造他自己單純的投資環境【請參考: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資程序(華爾街之狼從良記)】。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