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同性戀基因?(基因)

作者穆克吉醫師以一場感傷的家族探病之旅為始,細細描述破譯遺傳基因之謎的百年過程。或許,人類從未如今日這般接近生命的真相,我們將從根本改寫「人類」的意義,眼前正在來臨的是我們將打造的後人類時代。本篇將介紹「同性戀基因?」。

1950和1960年代的一段時期,在精神科醫師之間的主流看法認為,性偏好(即「異性」與「同性」),乃是來自後天而非先天。同性戀被當成神經質焦慮的挫折,精神科醫師山德.羅蘭在1956年寫道:「永久性同性戀者,就像所有變態者,都是神經機能症。」

尋覓同性戀基因的動機並非一股行動主義,而是出於無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員狄恩.哈默並無意找碴,當他在研究愛滋病時,這種病在1980年代後期席捲了同性戀社群,哈默1992年收集近千名家庭成員的相關資料,也為114名男同志做好家譜,他坐在電腦前看著資料,幾乎馬上感到理論得到驗證的喜悅。

哈默把每一個家族的父系親屬畫在左邊,母系親屬放在右側邊,並以紅色標出男同志身分。而在整理資料時,他本能地辨出一個趨勢:紅色標記往右集中,而沒有標記的男性則往左集中。男同志較常有同性戀的舅舅——只限母系。哈默在同性戀親屬的家譜上下搜尋,他稱之為「同性戀尋根計畫」,這個趨勢越看越明顯。母系表親有較高的一致性,但父系堂親則否。

這樣的模式代代相傳。在經驗豐富的遺傳學者的眼裡,這個趨勢意味著同性戀基因必然是由X染色體攜帶。在典型的家譜裡,某位舅公也許有可能是同性戀,那位舅公兄弟的兒子全都是異性戀,因為男人不會把X染色體傳給兒子(所有人的X染色體必定來自母親),但他姊妹的兒子卻可能是同性戀,而那個兒子的姊妹的兒子也可能是同性戀。

這是因為男人和其姊妹及姊妹的兒子有部分X染色體相同之故。如此這般,舅公、舅舅、最年長的外甥、外甥的手足,世代橫向發展,朝前橫向行進,就像西洋棋騎士的走法。哈默就這樣突然由一種表現型(性偏好)轉移到染色體上的潛在位置——基因型。他還不能確定同性戀基因,但他已證明與性取向相關的一段DNA可以確實在人類基因組定位。

只是到目前為止,還找不到確切的關聯。說不定「同性戀基因」根本不是基因,至少不符合基因的傳統定義。它可能是一段DNA,可以調節坐落在它附近的基因,或者影響離它很遠的基因。也許它位於內含子之中(是打斷基因,把它們分解成模組的DNA序列)。

無論這個遺傳因素的分子身分為何,有一點可以確定:我們遲早會發現影響人類性別認同的遺傳元素確切的本質。性別、性偏好、性情、個性、衝動、焦慮、選擇。人類經驗最神祕的領域一個接一個逐漸被基因包圍。原本主要甚或完全受文化、選擇和環境掌控的行為層面,後來都證明是受基因的影響,實在教人訝異。

結語
蘋果日報 2017/05/24【亞洲第一】大法官釋憲保障同婚 2年未修法自動生效

大法官今針對台北市政府、同志運動先驅祁家威聲請的同性婚姻釋憲案,作出釋字第748號解釋,並首度同步發出英文版釋憲文,宣告《民法》不允許同性結婚的規定違憲,主管機關應以法律保障同婚,等於宣告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以法律保障同性婚姻的國家。

司法院大法官還在解釋文中明白要求相關機關,應在2年內完成修法或立法加以平等保護,逾期未完成的話,同性婚姻將可直接援用現行《民法》規定,向戶政機關辦理登記。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