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成立至今已100多年了,它不但依然健在,指數還屢創新高。本篇將說明為何它能保持長青,並給一般投資大眾建構投資組合時,作為參考的依據。
葛拉漢在《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書中有提供一個建議給防禦型投資者,他說:「這種股票投資組合相當單純,投資者只要買進相同數量的道瓊工業股價指數成份股。以900點的平均水準來說,每支股票購買10股,其總成本約1萬6,000美元。」
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道瓊工業平均指數首次在1896年5月26日公布,它象徵著美國工業中最重要的12種股票的平均數,如下圖:
當它首次被公布時,指數是40.94點。1916年,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中的股票數目增加到20種,最後在1928年增加到30種。其歷史指數走勢如下圖:(目前統計到2019年12月20日)
所以若當時真的有投資人按照葛拉漢的建議,把自己的投資組合完全仿傚道瓊指數成份股的配置,而如今道瓊指數已從900多點,上漲到2萬8千多點了(真正的發大財)。
到底道瓊指數是利用了什麼樣的機制,好讓它長期下來有那麼優異的表現?這時我們可以借鏡一下生物學,在《能量、性、死亡》這本書中有提到一個「自動校正的死亡機制」,如下:
細胞最終的命運為何,取決於它是否有能力滿足正常的能量需求,當某個細胞無法達成代謝需求時,它就會執行細胞凋亡。像這樣地移除受損的細胞,同時也清除了故障的細胞,並因此延長了個體的壽命。此一機制是為了維護多細胞個體的完善健全這是不可或缺的。
而道瓊指數同樣的也利用了這個機制,例如:蘋果公司是2015年3月18日加入的,而2018年6月20日公布新一輪道指成份股,已將奇異剔出,告別了100多年來的風光。奇異被踢出也意味著創始成份股組成的公司已經全數落馬。
若違反這個「自動校正的死亡機制」會如何,如同「萬病之王」這本書中所說的:「癌症起源於突變的基因,阻斷了細胞的死亡,因此讓癌症細胞得到了對抗死亡的能力。癌症細胞行為最惱人的例子之一,就在於它的不死。」
投資股票也是一樣的道理,美國財經作家吉姆.克瑞莫說:「耐心雖是一種美德,但當你明知一個好公司的營運已經惡化,可是為了編織『穩健投資』的假象,所以還是持有這檔股票,此時,美德反將變成惡習。」例如新光金在2011年以每股平均1100元的高檔價格,買進6千張宏達電後,直到股價已崩跌至140元才認賠砍出,損失將近60億元。
所以,讓你的投資組合永保基業長青的方法,就是葛拉漢在《證券分析》書中所強調的:「投資人大體上瞭解,他需要每隔一段期間就檢視手中持有的投資組合,評估證券是否仍然安全無慮;如果某個證券的健全程度值得懷疑,就應該交換為較佳者。從事這類的『調換』,投資人對於所賣出的證券必須有承擔虧損的心理準備,這部分損失應該由投資組合的整體收益來扣減。」
因為美國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符合這樣的機制,所以葛拉漢當時非常有先見之明(那時指數型基金還未被發明)。而如今被動型投資人已不用這麼麻煩,直接買進S&P 500指數基金或台灣0050 ETF即可,因為它們都有這樣的機制。
接下來,我就要介紹我自己的基業長青投資法則,其實很簡單,只要遵循以下兩點規則:
- 每年買進股價低於你評估「合理價格」的成長股。
- 若買進股票後,只要盈餘如期成長,就持有不要賣出;反之,若盈餘呈現衰退,那就退出吧。
其實我每一年都會持續這樣的動作,時間點大約是在每年的第1季財報公佈時。因為你可以把公佈第1季的EPS和去年同期相比,這樣就可以知道哪些股票呈現衰退該賣出,哪些股票呈現成長可買進。
另一個好處是,你每年不用為了一直籌措新的資金而煩惱,只要從事這類的調換(換股)即可。其實一般投資人可以按照這樣的方式,每年一步一步的建構自己的投資組合(汰弱留強),就像當年的美國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成立時只有12檔成份股一樣。
只是一般散戶投資人總是反其道而行,如同彼得.林區所說的:「有些人喜歡把『贏家』——上漲的股票——賣掉,而把『輸家』——下跌的股票——留下來,這好像是拔掉鮮花,只給雜草澆水。」最後,我以《超級績效》此書的作者傑克.史瓦格所說的話來做個總結:
「那些持續交付優異表現的股票,就能繼續留在投資組合裡,至於那些表現不彰者,則必須離開。透過這種強制取代的處理方式,投資組合自然而然會邁向績效目標。」
※《本文轉載至Sunny愛Money理財專欄》
https://www.etf168.com.tw/etf168/Article/Article?articleID=830&utm_source=wawa
此篇文章是我特別為新網站「Sunny愛Money」所寫的理財專欄。我覺得「Sunny愛Money」網站規劃的不錯,讀者可以點進去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