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說明投資最重要的問題有 3個,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問題,幫我們認清自己有哪些錯誤的看法。接著,我們還需要一個問題,幫我們認清自己沒看到那地方。第三,我們還需要一個問題,幫忙我們認清眼睛無法看到的事實。本篇只介紹風險承受度。
如果你有跟券商或理專來往的經驗,你或許曾被詢問你的「風險承受度」。大多數投資人不知道也不懂如何量化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他們或許會請你填寫一張問券,判斷你屬於哪一型,但那只是反映你當天的感受而已。你屬於「成長型」或「積極成長型」?或許他們請你在一堆彩色圓形圖裏挑選,或者由1到7分、1到10分或1到37分,給自己打分數。
我偷偷告訴你好了。這些所謂的風險評估根本沒意義,根本沒反應事實。在不同的環境下,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都不同。人們在風險承受度在牛市與熊市之後是極不相同的。同一批人在1990年填寫問券時說自己是高度風險承受,追求每年20%的報酬,但到了2002及2003年他們改口說自己迴避風險,只想有安全的絕對、低報酬。大多數人根本無從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就像從來沒在肚子上被痛揍一拳的人永遠無法知道拳擊手的滋味,直到自己親身經歷。
很少有投資人非常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大多數人都毫無頭緒,他們只是在某個時間點有某種感覺而已。他們對風險承受度的認知受他們最近閱讀的東西、最近的遭遇、跟誰談話以及自認這類問題應該有的回答的影響。如果有配偶或子女陪伴,他們往往會有不同的答案。例如,男人在單獨觀看海盜電影時,會很嚮往海盜生活,但跟老婆一起看的話就不會。若你問一個男人他的風險承受度,他很可能說自己超能容受風險,可以應付市場波動。後來你遇到他老婆,跟她提起他老公說自己可以受風險,她便笑了。這種狀況屢見不鮮。
原因為何?其實大家都錯了,因為我們都把風險當成一種單一層面的衡量標準。其實不是!投資人對風險的認知和他們當時沒有得到的東西有關,而不是如果他們沒有得到當時既有的東西,他們會做何感想。你的大腦就是無法一次綜合思考,它只想到沒有得到的東西,在你看來,那就是風險。
重點是,不論任何時候,你所感受與擔心的風險都跟你沒有得到的有關。你無法讓自己的大腦掌握每一樣你沒有到的東西以及你的可能感受,亦即風險的感受。很少人確實了解他們在未來將如何因應風險。目前國內外都沒有大規模的調查,但我猜想,只有不到5%的人真正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我很樂意將自己歸類於另外的95%,我敢打賭你也在這95%當中。
理專的那些問券、投資人屬性和彩色圖表不是給你看的,是給銷售人員和公司看的。對銷售人員來說,風險承受度等於:「第一,這個笨蛋可能買什麼?第二,日後萬一他要告我,我有什麼保障?」那是一種銷售和法律辯護技巧,如此而已。一是他們知道你如何看待自己,他們不僅知道該推銷什麼給你,也知道將來上法院時該如何替自己辯護。填寫問券並不表示他們推銷的東西都適合你,而是你那一天想要買的東西。來份草莓,不加巧克力。
結語
電影奪命金中也有類似的劇情,一位老婦人原本經過理專的測試下是保守型的投資人,但老婦人要改買積極型的商品,理專何韻詩問她為什麼,老婦人說她想賺更多錢。後來發生金融風暴,老婦人急忙一直問何韻詩怎麼辦。
就像有一天我媽跟我說,她想把定存的錢,拿去改買基金,我問他為什麼,她說基金可賺比較多錢,我跟媽說新聞有報導:「藝人曾國城定時定額投資最熱門的兩檔海外基金,虧損了一千多萬。」我媽才知道買基金也會虧錢,才打消買基金念頭。
而我自己對風險承受度的看法,就是你虧得起的程度。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