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世界經濟展望》內容中有一份關於資產價格的研究。這項研究的第一個有趣結論是:因房屋價格崩盤而產生的整體衰退遠比股市崩盤所引發的災難嚴重很多。
這個研究主要聚焦於1959年到2002年間十九個工業國家的股價指數,另外也研究1970年前後十四個國家的住宅價格(這兩個指數都已平減CPI)。
這些作者們繼續研究兩個主要的景氣循環驅動因子,資本支出(民間對機械與設備的支出)與民間建築支出所造成的影響。當然,結果依舊顯示房價崩盤所引發的衰退比這兩者的影響嚴重許多。
他們也研究這兩項因素對信用與貨幣供給額變化的影響,結論依舊是:房價崩盤所造成的緊縮效果(顯然)是最嚴重的。而房價崩盤將導致股價大跌,而股票市場大跌對房價的影響則較輕微。
股價崩盤根本不會引發金融體系的危機(平均而言),但房價崩盤卻會促使銀行界大量增提放款呆帳準備。所以房價崩盤的影響遠比股價崩盤的影響嚴重。
原因是房價上漲將使擔保品價值上升,接下來又進一步帶動放款增加,貨幣流通速度也因此上升,這代表一種額外的貨幣提振作用,結果,引發更嚴重的資產膨脹。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伯南克,他在就任以前,曾經發表過一系列討論日本經濟瓦解及網路產業崩潰的演說和文章。他通常將解決初生資產泡沫的方法分成三類:「無為而治」、「順勢而為」或「積極打擊泡沫」。
伯南克同意資產泡沫將帶來非常嚴重的不穩定局面,而且資產泡沫也經常導致大量且無效率的貨幣流入泡沫化產業。不過,談到上述3個解決泡沫的方法,他卻不完全認同「積極打擊泡沫」的作法。原因是中央銀行的工具都太過遲鈍,認為如果企圖打擊經濟體系中某些部門的泡沫,無意中可能會對其他部門造成嚴重損害。另外,業界還有很多反對積極打擊泡沫的主張,因為即使有人認為某個部門產生泡沫現象,我們也很難判斷那是不是真的泡沫。
但是話雖如此,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為1980年代末期的日本央行想想,不積極打擊泡沫的作法卻也讓他們陷入災難(當時日本房地產總值達到全世界其他各地房地產總值的150%),結日本經濟景氣陷入嚴重停滯,即使他們事後努力將貨幣挹注回經濟體系,卻起不了作。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此時貨幣的流通速度已經大幅減緩,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品質嚴重惡化,導致他們不敢(或無力)繼續將中央銀行的貨幣傳遞到經濟體系,這情況演變成凱因斯所謂的「流動性陷阱」。
結語
大陸城鎮地區平均房價,十年來的漲幅高達百分之一百四十三。其中大城市漲幅更是驚人:三大都會區中,上海平均房價是十年前的六倍,北京也達四點六五倍,廣州則為三點六一倍。
大陸上周五拋出遏制房價的「國五條」,對賣房獲利課徵百分之廿重稅。原因為何?因為大陸怕若不積極打擊房地產泡沫,可能會步上日本的後塵。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總經分析的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總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