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金錢的意義並不容易。幸運的是,本書帶來歷史、哲學和制度常識,告訴我們「錢」不是央行印出來的,它來自於我們對彼此「無中生有的承諾」,金錢是一種社會契約。一旦更了解金錢的本質與央行的能力,最終,就能打造更繁榮、更健康的政策及社會。本篇只介紹「金錢的今天與明天」。
那些嘲笑透過發行貨幣來解決重要問題的人,經常嘲笑這種行為只是「印錢」。「我們當然不能只是印錢」人們常常得意的笑著堅持。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但是「錢」是不能被印出來的,只有代表錢的東西才能被印出來。
我們確實可以印製現金或貨幣;或者,人們可以用電腦螢幕列印出電子美元信用卡。但是要印錢,根本不可能。貨幣或現金不是錢,只是一種承諾的表徵【請參考:金錢的本質(通膨的恐懼)】。你可以印出承諾的表徵,例如你室友可能會在紙上寫下借據,這就代表他答應你打掃浴室的承諾。
因此,承諾是非常真實的,有足夠的能力創造經濟活動。金錢就跟所有的契約、所有的社會強制承諾一樣真實,憑這些東西,人們就會去做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他們就不會做的所有事情。這就是為什麼正統經濟學家忽視金錢,認為「貨幣中性」其實是一種錯誤:錢絕對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而且事實上,是最大的一部分。
然而,一個重要、不可否認的事實:經濟不僅僅是瞬間的交換,承諾將現在和未來綁在一起,金錢也是將過去的生產成果,轉化為未來的擴大生產與國家財富。因此,以信用形式存在的金錢、負責生產我們所擁有的幾乎所有東西。
經濟涉及人類長期的交流與生產,因為信用與貨幣的逐步成長,會推動穩定的物質成長。換句話說,明天的實體經濟,就是人們對今天的實體經濟擁有的權利的結果。這些權利就是錢。這就是金錢如何帶領經濟——帶領「我們」——從今天走向明天。
而承諾具有成效,實際上是從彼此身上「借來時間」,以便生產更多的東西。在這個具有成效的活動中,時間是一種投入。借來的時間——也就是欠下的時間——實際上就是金錢。
如果我們選擇這樣做,我們現在就可以在未來做出真正的改變,讓每個人在一個更新的社會契約中都更富有。我們只是改變誰擁有多少錢。
金錢,身為對貨幣資源的一種權力,其本身不能產生這種資源。這就是為什麼過度發行貨幣——通貨膨脹或過度承諾——從長期來看會削弱貨幣本身的可信度。這就是為什麼,錢可以促進生產變成阻礙生產,從可信的承諾變成不可信的承諾。
但如果目標適當,它只會推動生產,且通常不會帶來通膨。你可以這樣想,正確的政策本身會產生吸收貨幣手段——更多的商品與服務、更多的真實財富。同時,也會產生為這些改善提供資金的貨幣發行。
典型例子像是,對基礎設施、教育和研發進行投資,都是提高生產力的支出。它們是「真正的」投資,就像州際高速公路那樣,它們促成了真實商品的生產與有價值的服務的供應。這樣做的話,它們能帶來吸收新支出所需要的東西。因此既能增加實際財富,也能防止過度的紙上財富——即通貨膨脹。
所以問題不在於花了多少額外的錢,而是錢在什麼地方流動。
結語
這篇文章也間接解釋了巴菲特,為什麼他說寧願把錢拿去買農地,而不是黃金。巴菲特曾說明雖然十七萬公噸的黃金等值四億英畝土地,但它們還是有差別的,如下:
「從今天算起,一百年之後四億英畝農地將產出龐大的玉米、小麥、棉花和其他農作物,而期不論採用什麼貨幣計價,仍將持續製造寶貴的自然恩賜。反觀那十七萬公噸黃金的分量一絲不變,仍然沒辦法產任何東西。你可以撫摸那塊立方體,卻得不到任何回應。」
巴菲特對「金錢的今天與明天」的解釋是:「投資的意義,通常指現在拿出錢來,以待未來收獲更多錢的過程。也就是將目前的購買力轉移一下,以待未來收獲更強的購買力。」
所以投資者應該把錢投資在優秀的企業,因為它將會繼續高效率製造民眾所需的產品和服務,這些商業好比會活好幾百歲的「乳牛」,將生產越來越多的「牛奶」。
PS.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投資課堂上提到:要多注意一些有宣佈未來即將擴廠(或擴點)計畫的企業,因為這代表他們未來「生產力」的延伸。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