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金錢的意義並不容易。幸運的是,本書帶來歷史、哲學和制度常識,告訴我們「錢」不是央行印出來的,它來自於我們對彼此「無中生有的承諾」,金錢是一種社會契約。一旦更了解金錢的本質與央行的能力,最終,就能打造更繁榮、更健康的政策及社會。本篇只介紹「金錢的本質」。
如果你問我在目前(通貨膨脹)下,應該讀些什麼書?我則會回答就是這本。而我也從這本書中了解更多關於金錢和央行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西班牙神劇《紙鈔屋》教授說:「一個國家的黃金什麼?是財富?不是。是心理上的支撐。所以當用銅冒充(貍貓換太子)成國家黃金儲備時,不會出任何事。西班牙還是能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也會在一任又一任的總統中承傳。」
為什麼教授會這麼說,本篇文章將解開謎題:
錢是什麼?,代表著什麼?為了得到答案,請各位再看一次1美元紙鈔。在最上方,你會看到「聯邦儲備票據」(Federal Reserve Note)的字樣。如下圖:
貨幣的本身就是……一種承諾。美元是政府做出的承諾,只要你拿出那張1美元(或更多的美元)來支付稅單,政府就不會把你送進監獄,它是一種稅務現金券。政府消費它,使它成為事實,並承諾用它做為任何債務(包含公共與私人)的付款,藉此擔保其價值。
在「金本位」時代,聯準會確實明確承諾過,它會為每一美元生產一定數量的黃金。然而,現在已經沒有實物可以取回了——沒有金條。其實,「金本位」總是誤導人,認為黃金本身就是貨幣的觀念,實際上黃金只是支付承諾的象徵——這個承諾才是真正的貨幣。如果承諾是「如黃金般的」,只能說是像黃金一樣可靠。
貨幣或現金不是錢,只是一種承諾的表徵。雖然像黃金這樣的金屬,在某些情況下代表金錢的承諾,但那個承諾——義務與對應的權利——才是錢的所在。
執著於黃金、美鈔、或任何其他金錢的物質表徵,就是把東西跟它的表徵混淆在一起。這是一種類似依戀物或偶像崇拜的錯誤。就像聖像並不是聖者,它只是聖者的物質表徵。耶穌基督不是在99美分的商店裡,以1.16美元的特價買到的耶穌蠟燭。
最近人們對比特幣、以太幣、謎戀貓…,以及一系列加密產品的狂熱,人們甚至以他們的房屋做為抵押,去借款進行加密投機。對許多人來說,比特幣熱潮和新的金融技術也讓他們對於何謂金錢,產生了更深的困惑。比特幣是錢嗎?如果不是,到底是什麼?
比特幣看起來確實很像錢,它激發了人們快速致富的夢想,但他們不應該高興的太早。就廣泛而言,比特幣不夠友善,也不夠可靠,在當前的任何社會中都是。所以它不是真正的錢,也可能永遠不會是。
最好把比特幣想成類似當地雜貨店的優惠券,它們只能在特定的商店兌換,是不可以大範圍花用的,所以它們不是錢。加密貨幣當然可以有一定的價值,就像股票和債券一樣,它們有價值,可以賣出,換取真正的錢。但是,你最後一次發現自己能夠直接用股票和債券購買東西,是什麼時候呢?可能的答案是很少,或從來沒有。
如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認為新的加密貨幣發行應被稱為「首次代幣發行」,類似於公司「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它是一種洗錢的工具,或者只是另一種投機的工具。
加密貨幣不應該與它的基礎「區塊鏈」技術混淆。對於所有關於「改變遊戲規則」創新的廢話,我們只需要一件事:人們所謂的金融科技(fintech)只是支付技術,很可惜,它沒有被命名為「支付科技」(paytech)。
新技術只是一種會計與支付的技術。區塊鏈所做的是允許一個公共帳本,被保存在許多電腦上——一個「分散式帳本」,而不需要相信任何一個中央管理人員來記帳。但是,錢能與政府分開嗎?答案偶爾是肯定的,但通常是否定的,而且它們永遠不會完全分離。
加密貨幣沒有看起來那麼新鮮,美國紙幣與塑膠貨幣的故事,就是我們即將看到的加密貨幣故事的預告。如果聯準會真的建立「加密美元」,它大概無論如何都會發生。到了那時候,美元就會走向數位化,就像它現在發行的聯邦儲備票據一樣。
金錢的過去,無論在何時、何地也是金錢序幕,改變的只是貨幣系統的技術基礎。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像比特幣這樣的私人「加密貨幣」,永遠無法與美元、歐元或披索匹敵的原因。再見了比特幣,再見了以太幣,歡迎來到美國,歡迎新的數位美元。
結語
最近發生的一些新聞剛好,顯現了真正「金錢的本質」現象:
- 近期兩家加密貨幣借貸和投資平台—Celsius和Voyager Digital雙雙申請破產(承諾呢?)。
- 薩爾瓦多是全球第一個採用比特幣為法幣的國家,如今在實施一年後,不僅財政惡化、償債成本飆高,以及無法申請國際機構貸款。報導並指出,薩國有近92%中小型企業表示:「比特幣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一些攤商也說,由於數位錢包易遭駭客攻擊,很難做生意,繼續用現金,比用虛擬貨幣好。」
如同此書作者所說的:「當一個國家會發生違約或破產,唯一的理由是直接或間接承諾支付你自己沒有發行的東西。」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