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成癮與超常刺激(情緒的三把鑰匙)

每個人每天都要做出上百個決定:小到「早餐要吃什麼」,大到「如何投資理財」。人若失去情緒,一切將無所適從、無法形成任何決策。作者以淺顯活潑的說故事風格,一窺情緒如何幫助、乃至損害我們的決策過程,透過生物學、神經科學等不同面向的學理分析,一同探索情緒的奧妙之處。本篇只介紹「成癮與超常刺激」。

約莫在剛過千禧年的時候,某家冷藏起司蛋糕製造商因為大家都愛莎莉雪藏蛋糕這句老牌標語而短暫起死回升。十年後,神經科學家保羅.強森和保羅.肯尼發現這話說得真是對極了。他們做研究用的大鼠和小鼠也同樣喜歡。

這是一道用糖、脂肪、鹽和化學物精心調製而成,讓你滿足卻永遠不嫌膩的交響美饌。這種組合太不健康、太容易上癮,以致強森和肯尼將雪藏蛋糕連同大鼠平日飼糧一起餵食時,這些大鼠像吹氣球一樣,體重暴增。腦袋瓜也有幾處地方出現病變。這個結果太令人印象深刻。

說句公道話:實驗鼠不只喜歡宛如「盒裝化學實驗室」的莎莉雪藏蛋糕,也喜歡其他許許多多高度加工的食品。研究人員把大鼠放進一個24小時供應糖霜、糖果和蛋糕的「吃到飽餐廳」,進行飲食與酬賞系統的關聯實驗,目的是探討導致暴飲暴食的「類成癮性酬賞機能障礙」。

令人擔憂的是,實驗證明,垃圾食物極易引發暴食症,因為這正是大多數加工食品和速食業者的訴求與目標。基於神經科學家的新近研究,我們反而必須擴大對成癮行為的認知與理解。今天,舉凡賭博、上網、玩遊戲、衝動性行為和食物,都被認為是可能上癮的誘因,而且問題根源全都一樣。

當我們的酬賞系統按演化指示運作時,喜歡和想要會協力合作,以極為精密複雜的方式讓我們能分辨這兩種感受。可是,成癮物質及成癮行為會讓依核出現生理變化、劇烈提高多巴胺釋出量,因而過度刺激個體的欲求迴路。

每一次刺激都會放大這種效應,引發越來越強烈、想不斷重複成癮行為的一股慾望——科學家稱為「增感作用」。這種生理化變相當持久,甚至可能永遠存在。可悲的是,成癮性藥物通常會對喜歡迴路產生相反的效應:由於成癮者對藥物的耐受性越來越高,藥物帶來的愉悅感會逐漸降低;因此,藥物成癮的時間越久,成癮者對藥物的欲求就越高、但也會越來越不喜歡它。

因為我們對某物上癮的情況非常普遍,各位或許以為,這代表人類基因設計出現重大缺陷,殊不知實情並非如此:成癮行為在自然環境其實相當罕見。以打獵和採集食物維生的游牧社會根本沒有「上癮」的問題,大鼠和小鼠也只有進入人造實驗環境時,才會嚐到成癮之苦——成癮只是人類「文明」社會的副產物。

在這樣的社會裡,人類創造出有三十幾種成分的起司蛋糕、危險藥物、以及各式各樣被諾貝爾得主尼古拉斯.廷貝亨稱為「超常刺激」。儘管科學能闡釋食品使人上癮的機制,但留心警訊、避免被操縱導致肥胖,仍需仰賴消費者本身的自覺,方能達成。

喜歡和欲求系統的設計與機制,一旦明白酬賞系統在分子層次的運作方式,有些人便學會以之牟利,譬如利用生化機制操縱人類行為的菸草、食品及藥品製造商。你我都是教育良好的消費者,既然已知他們的所作所為,我們更應該運用知識、做出更好、更健康的選擇,見招拆招。

結語

其實投資也一樣,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成癮與超常刺激」也會愈來愈多。如同巴菲特之前就頻頻批評羅賓漢(Robinhood)投資平台引誘用戶參與投機,讓股市變賭場。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