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0日 星期三

費雪的「交易方程式」(貨幣縮水:當代貨幣學大師歐文.費雪對貨幣、利率與物價的預言)

歐文.費雪是耶魯大學教授,許多知名的經濟學理論更以他命名,例如:費雪方程式、費雪效果、國際費雪效果……,此書即使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仍然道出貨幣和價格的本質,以及直接和間接影響的因素。本篇只介紹費雪的「交易方程式」。

本篇我們將初步研究貨幣的購買力,不考慮銀行存款(或支票)的流通,將注意力集中在本位貨幣和信用貨幣的流通上。在美國,唯一的本位貨幣是金幣,信用貨幣則包括輔幣和紙幣。而物價水準只取決於下列三大因素:

  1. 流通中的貨幣量
  2. 貨幣的流通「效率」或流通速度(即1美元在一年內換取物品的平均次數)
  3. 交易量(即每年用貨幣購買的物品數量)

交易方程式是對某一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交易總量的一種數學表述。它透過所有個別交易的交易方程式相加得出。例如,假設有一人以每磅7分的價格購買10磅糖,這就是一場交易;在這場交易中,10磅糖可以被看作跟70分相等,用等式表示就是:

70分=10磅×7分/磅

方程式的左邊表示給定時期內的貨幣支出總額,右邊表示同一時期內購買的物品總值。然而,在這段期間,一筆錢可能服務了好幾項交易,且現實往往如此。因此,上述方程式左端,也就是貨幣端,往往是流通貨幣總量的好幾倍。貨幣端顯然可以視為貨幣數量與流通速度(即交換物品的次數)的乘積。

所謂流通速度或周轉速度,指的是一個社會一年內購物支付的貨幣總額,除以貨幣平均流通數量得出的商,是每個人貨幣周轉率的一個平均值。每個人都有自身的貨幣周轉次數,這個比率由他每年花費的貨幣,除以他持有貨幣的平均金額得出。至於物品端,則是每種物品數量與價格的乘積,然後進行加總。

例如,一個的貨幣為500萬元,這500萬元的平均流通速度是每年20次,則該國每年用以交易物品的貨幣總額為500萬元乘以20,即1億元。此為交易方程式貨幣端的情況。

由於交易方程式的貨幣端為1億元,另一端物品端的總值也必須為1億元。因為物品種類繁多,數量與價格又多有變動,所以為了求簡便,我們只假定三種物品——麵包、煤炭和布匹,其銷量和價格如下:
  • 麵包2億條:0.1元/條
  • 煤炭1,000萬噸:5元/噸
  • 布匹3,000萬碼:1元/碼

上述三種交易的總值是1億元,其中麵包總值2,000萬元,煤炭5,000萬元,布匹總值3,000萬元。由此可見,上述交易方程式可簡列如下:

5,000,000元×20=200,000,000條×0.1元/條
                               +10,000,000×5元/噸
                               +30,000,000×1元/碼

由於方程式兩邊必須相等,從整體來看,各物品價格將隨貨幣數量及流通速度的變動而成正比變動,與物品交易數量的變動成反比。舉例,假如貨幣數量翻倍,貨幣的流通速度和物品交換數量不變,這時候想讓物價保持不變則不可能。

此時貨幣端1,000萬元×每年20次,即總額為2億元,在給定條件下,物品端的價格勢必上漲,以使其總值自1億增至2億元。上述交換的物品總值增加1倍,可能由物價的平均上漲所致,也可能是由物價的不平均上漲所致。但不管哪種原因,物價必定會出現某種程度的上漲。若物價平均上漲,方程式可改列如下:

10,000,000元×20=200,000,000條×0.2元/條
                                +10,000,000×10元/噸
                                +30,000,000×2元/碼

正如貨幣數量的變動可影響價格一樣,其他因素——物品交易量與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影響價格。例如,假定貨幣流通數量和物品交易量不變,則貨幣流通速度加倍,將使物價水準翻一倍。方程式將變成如下:

5,000,000元×40=200,000,000條×0.2元/條
                               +10,000,000×10元/噸
                               +30,000,000×2元/碼

其次,如假定貨幣數量及其流通速度不變,則物品交易量增加1倍,不僅不會使物價水準上漲1倍,還將使其下跌一半,在這一情況下,交易方程式變為:

5,000,000元×20=400,000,000條×0.05元/條
                               +20,000,000×2.5元/噸
                               +60,000,000×0.5元/碼

形式還可以假定是這樣:一些物品價格跌幅超過50%,一些不到50%,但其結果使得上述方程式兩端相等。以上是透過算術闡明交易方程式,若用圖表示則如下:


橫樑左端懸有一錢包,代表流通貨幣,自該錢包懸掛點到支點的距離(或稱力臂),代表貨幣的流通速度。其距離與重量的乘積,就等於另一端上各重物與其距離的乘積之和。橫樑右端懸掛三種物品——麵包、煤炭與布,各物懸掛點到支點的距離,代表各物品的價格。

很明顯,為維持兩邊的平衡,若左邊的錢包變重,則右邊有些重物變重,或往右移,要不然就是錢包本身得往右移。換句話說,若錢包的位置不變(即貨幣流通速度不變),且右邊重物保持不變(即交易量不變),則部分或所有這些重物勢必得往右移(即物價必須上漲)。

費雪的「交易方程式」


若我們把M表示流通中的貨幣、V表示流通速度、p表示各種物品的價格、Q表示各種物品數量、「sum」表示下列各項的總和,其交易方程式可寫成如下:

MV=(sum)pQ

如果我們願意,還可以將右邊再簡化為PT的形式:P代表所有p的加權平均,T則代表各種物品交易量的總和。因此,簡化後的方程式如下:

MV=PT

簡要概括本篇的內容,在假定前提之下,物價的變動,如下:
  1. 直接隨流通中的貨幣數量(M)成正比變動;
  2. 直接隨貨幣的流通速度(V)成正比變動;
  3. 隨交易量(T)成反比變動。

其中,第一種關係特別值得重視,因為它構成了「貨幣數量理論」。

結語

這本書將「貨幣數量理論」說明的簡單明瞭,對於理論不清楚的讀者可看此書。

各位可能會納悶,2008年發生金融大海嘯時,美國聯準會進行量化寬鬆(大撒幣)政策,印了那麼多鈔票,但物價卻沒出現飆漲?

原因是我們現在的環境已跟100年前不同了,如今我們多了許多金融商品,那些熱錢大部分都流向股票、期貨、比特幣……等,或向國外溢出。

所以,現今「貨幣數量理論」變得更複雜,更不容易分析。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