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 星期三

讓對方思考他自己的想法(如何讓人改變想法)

這是一本關於說服藝術與科學的精采著作,麥瑞尼促使你重新思考,要用什麼方式驅使他人再次反思自己的觀點。在現今看似許多腦迴路封閉的時刻,本書點出的精闢分析可以讓你腦洞大開。本篇只介紹「讓對方思考他自己的想法」。

在整個2010年代,像是「另類事實」這樣的詞彙,開始出現在世人眼前。而原本與心理學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也逐漸熟悉及援用許多心理學領域的一些概念,像是同溫層、確認偏誤。蘋果執行長庫克告訴全世界,假新聞正在「扼殺人類的心智」。

社群媒體隨波逐流,光是塔可餅和嬰兒照片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吵成一團。結果就一些更有爭議的問題不斷醞釀,雪球愈滾愈大。像是,停止偷竊選舉、反新冠疫苗,警察種族歧視。在以上這些案例中,都有人拍影片、寫新聞文章,在這個新的資訊生態系裡,費盡心力希望能改變他人的想法。

但又在這個新的資訊生態系裡,每個人似乎都能夠找到某些事實來證實自己的觀點。我們開始相信,大家就像是活在不同的現實之中。我們看著那些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覺得他們實在難以理解、無法溝通,於是我去了洛杉機,想認識一群以改變想法為專業的人。

在領導實驗室(Leadership LAB),幾乎每個星期六都會帶著一群輪班的忠誠志工,登門造訪民眾,在門口攀談,他們把這套方法稱為「深度遊說」,雖然並非萬無一失,但至少成功率頗高。只要不到二十分鐘,就能讓一個人放棄長久以來的觀點,改變他們的立場。

那他們是使用了什麼方法呢?

有一次,有位遊說員問一位女性,對於立法允許跨性別女性使用女性廁所,你怎麼想?如果要給個從0到10分的分數(0分代表不支持),她說自己會給個6分。她說自己很擔心兒童的安全。

遊說員接著問,她認不認識任何跨性別的人?她鬆口說自己以前曾經照顧過一個侄子,直到後來侄子變性後,就再也沒有聯絡了,這讓她很難過。遊說員接著問,她身為黑人女性,有沒有感受過他人的偏見?有沒有曾經覺得被輕視、被排斥?她回答:當然有。

就這樣,遊說員只是提問、傾聽和複述,在這過程中,她的思緒也就愈來愈清楚。她說:「現在你讓我覺得好像做錯事了。」等到對談結束,她已經改變想法,完全支持應該為跨性別者訂定減少歧視的廁所相關法令。

她說自己以前錯了,現在肯定會給出10分。她說:「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做自己想要的樣子。」

LAB指導協調員林德解釋說:想靠「事實」來說服,不會有用。「不要以為我們只要提出什麼更好的論點、更棒的資訊,就能改變別人的想法。」「要讓人改變想法,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自己改變——讓他們與自己想法交談,思考那些過去沒有仔細想過的事,運用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協助他們發展出不同的觀點。」

林德後來也說,可以把那些問題想像成許多把鑰匙,都串在一個大環上。只要你不斷提問、不斷傾聽,總會有其中一把鑰匙能夠打開對方心裡的大門,碰觸到他的相關個人體驗。

只要帶出那些過去的真實記憶,在順利的情況下,你就能引導對談的方向,跳脫那個單純由他們搜尋到的網路資訊所打造的世界,跳脫那些意識型態的抽象概念,而讓他們訴諸個人經驗,走進一個以具經驗所打造的天地。

林德認為,只要能走進那個天地,也唯有在那個地方,只需要一次對談,就能改變對方的想法。

但若最後的對談結果,對方不為所動也沒關係。因為「這就像是大家一起在解謎」,民眾解釋自己想法的時候,會對自己的種種感受產生全新的洞見,而這代表他們已經主動思考了。

這種時候,他們不是忙著為自己辯謢,而是有所思索,常常能夠自己反駁自己,而感覺到一種新的矛盾情緒湧上心頭。要是自己累積夠多的反駁意見,原本的意見天平就有可能開始向另一邊傾斜。

例如,很多人談到醫療保健改革、統一稅率、碳排放等議題,態度都是一派極端堅定。研究者請他們說出一番道理,他們也多半能侃侃而談。然而,一旦再被要求真的去談運作的技術細節,這些人就會開始慌慌張張,發現自己對那些政策的理解實在不如自己原先的想像。這時候,他們的意見態度也就不那麼極端了。

結語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會讓我想到《周處除三害》電影裡,邪教教堂中殺戮的片段,當中主角陳桂林,沒有說教、沒有講道理,想走的人放你走,不想走的人就斃掉。就這樣!

因為書中,也有提到邪教團體,調查發現那些最後會離開邪教的人,都是靠自己自覺,才離開的。而這個深度訪談技巧,同樣也能用在自己身上。你可以自問,你對你買的投資標的了解多少呢?

相信許多人也都是不了解00939和00940就買了。這時跟大家科普一下,高股息ETF的老大哥0056,它在2007年年底上市(沒錯當時是股市的高點),發行價是25元。但隔年就遇到2008年金融海嘯,淨值幾乎腰斬,且那一年沒有「配息」。所以誰說高股息ETF就一定會配息的。

以前常有人問我,某檔基金如何?(因為賠錢了)。而我都是這樣回答的:我不知道這檔基金都投資了什麼?所以我不會分析。我也常建議朋友,不要買你不會分析的東西,因為容易被「宰」。

今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有提到:要判斷誰在「推銷」,誰值得「信賴」。若你不會分析,就只會被「推銷」了。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