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丹尼爾.克羅斯比在此書,從社會學、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等角度出發,再以寓言式的敘事筆觸,來探討投資人行為。希望透過對「人」的認識,提升在市場的決策力與判斷力,同時對自己的投資行為進行全面檢驗。本篇只介紹「噪音雜訊的放送者」。
科學和工程學上的「訊號/噪音比」,是在背景雜訊中衡量重點訊號的強度。投資顯然也是如此,不但重點訊號愈來愈多,還有一大堆噪音雜訊讓人分心誤導,無法辨清真正價值。但我們不能一味排斥噪音雜訊和根據噪音做買賣的「噪音交易員」,要是沒有他們,金融市場也不可能存在。
一個完全效率的市場,所有訊號都被完美理性的市場參與者明確地解讀,這種市場毫無驚奇,水波不興。要是大家對資產都很了解,支付的都是公平價格,那麼你還做什麼買賣啊?
就像費雪.布雷克所言:「就是因為有噪音雜訊,才會有金融市場,但這也讓市場顯得不完美。」欠缺噪音雜訊,市場就不會動。噪音愈大,市場流動愈激烈,因為資產會經常轉手。但這顯然就造成一種兩難困境,有噪音雜訊的市場,資產才會流動,可是價格表現並不完美。
但讓人更糊塗的是只要大家都接受,噪音也就變成真正的訊號。我們在市場中跟在其他地方都一樣,感官上的真切感受都有可能變成現實。必須提醒各位的是,「噪音交易員」雖是市場運作之所需,各位也不必忙著充當這個角色,為市場的沒效率而努力。
行為投資人應該要發誓絕不聽從噪音做交易,要做的是:
- 要樂於堅守原則、逆勢操作。
- 要培養實力,加強對訊號的實證特徵與心理特徵的理解。
例如,曾有一家財經新聞網找我連線訪談,雖然這是公關宣傳的好機會,但過去幾次電視經驗總是讓我感覺很不適應。製作人希望我用語不要太過含糊,不妨一語驚人,武斷誇張。我嘟嘟囔囔地表示反對,不想拿我的誠信在這個譁眾取寵的媒體祭壇上當犧牲品。
到了直播採訪的那一天,製作人開始倒數計時,「現在,五、四、三、二、一……上線嘍。不要像個書呆子!我們是在賣新聞。」我很震驚,想必攝影機也捕抓到我那副表情。原來財經新聞是為了點擊率和引人注目而存在,而不是為了金融和貨幣啊!
新聞只是為了聳人聽聞,而不是翔實報導,在我們的演化過程中,通常會特別注意那些可怕與不尋常的事情,尤其是以故事呈現的時候,而新聞媒體在聳人聽聞這方面可說是拿手。我們這個時代,資訊可謂唾手可得,但是隨處都有的資訊並不代表它真的有用。
隨著媒體分黨結派而且更趨專業細分,資訊價值驟然頓減,有時竞然是不利而有害。那些原本販賣訊息的人,現在都成噪音誰訊的放送者。更糟糕的是,因為海量資訊不斷湧入,這表示我們必定會更加依賴某種快捷認知法,畢竟它們就是演化過程產生的捷徑,幫助我們面對巨量資訊時做決策;不然還要它們幹嘛呢?
但訊號偽裝成噪音,對熟知其禍害的行為投資人大有好處。所以要在這個資訊時代保持大腦清醒,就成了永遠停不了的任務。如同吉卜林經典詩作《如果》(If)寫道:
如果大家對你已經失去理智,一味指責,你還是要保持頭腦清醒;
如果大家都懷疑你,你還是要相信自己,但容忍他們的懷疑;
你要耐心等待,不急不躁,
遭人誹謗中傷,不要開口傷人,
遭人嫉恨,也不必以忿洩忿,
無須裝模作樣,也不要說漂亮話。
了解行為,熟悉歷經考驗的金融經驗原則,這些都不會自然到來,卻都是嚴重打假資訊的關鍵,才能掌握自我,創造財富。
結語
我會分享這篇文章,主要是我在投資課堂上,也傳達了類似的理念,就是因為股市中有太多「噪音雜訊的放送者」,所以你才賺不到錢。
但是要釐清「噪音雜訊」並不容易,因為「噪音雜訊」只要相信的散戶夠多,一樣能推升股價上漲。
我的解決之道很簡單,凡是「本益比」偏高的概念股都不要追,就算那些「傳言」後來被證實為真的也一樣。因為「本益比」已經很高了,所以之後能讓你再大賺的機率也不高。
但若之後「傳言」被證實為「噪音雜訊」,那你會很慘,所謂爬的愈高,就摔的愈深。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