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第二曲線(我全都要:顛覆大腦二選一慣性的進階思維)

作者長年關注組織內部衝突張力產生的創新成果,投入二十年時間,走訪全球知名企業,結合大腦科學、心理學、組織行為學與行為科學,進而提出顛覆傳統二元思考的決策模型,以兼並取代取捨,將對立的選擇轉化為個人成長和組織創新動力。本篇只介紹「第二曲線」。

英國管理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的著作《第二曲線》(The Second Curve)中提到,他用數學的西格瑪曲線(Sigmoid curve)或稱為S型曲線,來描繪我們如何被選項而左右,從進展到停滯、最終衰落,這個曲線被用來描述許多現象也有類似的路徑,包括學習、產品創新、演化、職涯進程。

它的進展剛開始是緩慢的,漸漸的因為試錯及努力,加上有點投資,表現進步了。接下來進步愈來愈快,發展出強項與自信,達到精熟。往上這段軌跡,讓人覺得振奮。表現進步時,學習就變快,建立名聲。

但是,這條進展曲線漸漸停滯,變得平坦,然後往下。我們有時候會以為可以避免下行,但是這是無法避免的——而且下坡很陡!我們的強項成長時,相關挑戰減少,所以就開始自滿、僵化、甚至傲慢。我們開始錯失外在環境的改變,也忽略內部能力的弱點。新的問題產生,我們缺乏工具來應對這些問題。

S型曲線強調出成功與失敗的悖論,緊緊守住你獲得成功的道路,之後會發現自己的失敗。如下圖:


解決之道和持續進步的關鍵是,還在第一條曲線向上軌跡(A點),就開始下一條曲線。透過創意探索、大膽創新、徹底變革,重新注入精力,這正是持續進步的關鍵。如下圖:


不過,這項建議有幾個關鍵挑戰,第一,我們並不總是清楚自己正在A點。而且,在A點的時候,終於經歷到成功的興奮感,這時候沒有動機去改變。畢竟,就像「沒有破就不用補」的這句話。只有來到B點時,才會開始看到向下的曲線,才會感覺到需要改變。

但是等到那時候,可能已經太遲。我們不會擁有同樣的資源可以再注入精力與改變。你可能知道有個精明的觀察是,有工作時(A點),比沒有工作時(B點)更容易找到下一個工作。同樣的,一家公司正在成長茁壯時(A點),比起走下坡(B點)更容易投注於創新。

韓第的結論是:「最險惡而致命的障礙是,第二條曲線必須在第一條曲線達到高峰時就開始。只有在這時候才有足夠資源——金錢、時間、精力——來資助第一個低谷,也就是投資期。」

如何得知自己在A點?

我們怎麼知道自己處在A點?也就是成功和失敗之間的轉折點,在這個點,我們必須轉變, 從過去獲得成功所做的,轉變到為了未來成功而必須做的。但是眼前一切都進展順利,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上行軌跡會改變。

因此,祕訣就是要永遠相信你正在A點,要不斷掃描並尋找下一個曲線,即使你正在享受成功。基本上,我們必須一直做這兩件事——靠著發展完備的技能、見解、產品,同時也要實驗及探索,以發展新的機會。

如同韓第所建議的:「那些A點就開始第二曲線的人是明智的,因為就是通過悖論的路徑,維持現在的同時,也在建立新未來。」

結語

我會分享這篇文章,主要是它跟我的投資課程提到的「支撐企業營業額成長曲線的重要特質」有著相似的概念。如下圖:


如同菲利普.費雪所強調的:「談到一家公司未來的營業額曲線時,有一點應該時時牢記在心。精明的投資人應提高警覺,留意管理階層有沒有能力妥善處理公司事務,於將來創造理想中的營業額曲線。這是選擇出色投資對象應考慮的第一步。」

用白話來說,也就是無論公司現有的產品有多熱銷,都應該著手進行下一代的產品的開發。即是提前佈局「第二曲線」的意思。

可是台灣企業大部分都是從事代工,並沒開發新產品,那要如何找到有在進行佈局「第二曲線」的企業呢?可以的,例如只從事晶圓代工的台積電,如下圖:


台積電一直不斷的再開發和精進新的製程(第二曲線),從過去的10奈米、7奈米、5奈米製程,一直到現在的3奈米,以及目前正在開發的2奈米製程(這也是為什麼會我持有台積電十多年)。但當台積電不再佈局「第二曲線」時,可能也是我將會賣掉它的原因之一。

可是並不是每家電子代工廠都跟台積電一樣佈局明確。所以,我提供一個簡單的「第二曲線」判別原則,就是看看那家企業未來有沒有「擴廠」計畫即可。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