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新股上市與分析師現形記(投資前的第一堂金融課)

此書作者為美國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博士,專長領域為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管理、貨幣政策、國際金融。此書以淺顯易懂的故事解釋金融投資的知識,本篇只介紹新股上市與分析師現形記。

公司要將股票公開交易,即「第一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有兩個原因,即實現利益及風險分擔。
  1. 對原股東而言,可實現公司價值,老股可立刻轉成現金。
  2. 對未來而言,將來的籌資會更便宜,且籌資管道多樣化,可擴大經營。
  3. 面對潛在威脅,上市讓有興趣買本公司股票的人一起承擔風險,也享受潛在利益。
  4. 最後,未來沒有投資計畫。


蜜月行情的真面目
所以公司上市之後,可獲得最大好處的是原來股東,也就是將股東拿出來公開發行的原股東。假如原股東在三十年前出資成立公司,認購時是每股10元,公司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每股淨值已有50元,則初次上市時的承銷價應略高於每股淨值,但負責承銷的投資銀行通常會建議公司,在上市之前對財務報表進行「按摩」,摩出更好看的數字,使公司的報酬可能會看起來比原來高出許多,因此上市之後股價會更高。再加上一些對公司的正面的宣傳,上市後的股價可能會衝、衝、衝,這部分即一般所說的「蜜月行情」。

統計資料中,大部分第一次公開發行後,公司的財務報表的續效都變差,與股價噴火的蜜月行情大不相同。不過這結果也不會令人感到非常意外,因為證期會規定上市前三年,公司要有6%以上的淨值報酬率,所以一家公司如果想上市,但淨值報酬率正好只有5%,怎麼辦?當然只好窗飾了!例如,費用延後申報、本期的損失延後再認列等等,所以上市後,淨值報率自然會下跌。

公司的財務績效在初次公開發行後會更好或更壞,應該是投資人應關心的問題,但大部分投資人受到誤導,通常只關心上市後有無蜜月行情。如果是箇中高手倒也無所謂,就怕不是高手,卻誤以為買初上市股一定賺錢,這才是悲哀。

探索分析師的建議
美國在2001年01月開始,爆發了一連串利益衝突的案例。當時美國一些大型投資銀行,如美林、花旗、高盛等,都發生自家公司的分析師配合承銷部的作業,而大力推薦要被承銷的股票。

國內有一些券商,他們同時設有投顧及自營部,所以常常會出現下列情況(外商也不例外):
  1. 投顧如果推薦五支股票,而自營部總會賣出其中的一、二支。
  2. 也有自營部門先買入,投顧再推薦。
這並不是勸大家不要相信券商的分析報告,而是勸大家對有利益衝突的任何單位所提供的建議,心態都應小心謹慎為上。因為凡有利益衝突的建議,就會有私心,就無法公正,我們怎能聽他們的推薦進行投資決策?我們賺錢不容易,當然要小心。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