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小心「 價值」的陷阱

價值投資法用到許多的公式和數據,例如採用「股價淨值比」做為衡量股票是否便宜的依據,它的數據可能取材於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這樣的數據有時有幫助,有時反而會產生誤判。

2008年金融危機,許多金控公司的人壽部門和證券部門投資極多的金融商品,這些商品大幅下跌,大幅侵蝕它的淨值,如果仔細的話,公司淨值說不定已經是負值了,但是它的財報上的淨值仍然高掛若干元,市價低於淨值甚多,好像很便宜,但真正原因是它的財務報表無法正確的反映真實的情況。

也就是說投資人經由財務報表所研究的價值數值,因為種種的原因,可能是錯誤的,這些錯誤的結果也可能誤導投資人的投資方向,而且這些「價值的陷阱」最容易出現的三個項目是:
  1. 「有價證券投資」:以綜合證券公司為例,它都有自營部在做投資,因為是以投資為業,通常都有巨額庫存,所以對股市的漲跌是很敏感的,我們假設2008年6月30日評價某價證券公司自營部投資股票市值為100億,但因為碰到金融海嘯,股價大跌,同年12月31日市值只剩50億,損失金額是50億,所以我們先前評價的「價值」,轉眼消失了,公司的淨值和盈餘也完全改觀,如果我們先前的評價做為投資的指導,那就掉入價值的陷阱了,這是因為財務報表趕不上現實世界的變化所致。
  2. 「庫存」:若公司財務報表上「庫存」的金額如果比市價高很多的話,因為庫存金額的虛增,就是公司資產的虛增,也是公司「淨值」的虛增,這將導致「股價淨值比」偏低,進而誤判。(股價淨值比是價值投資的方法之一,通常要求它的比值在2以下)尤其電子業更要小心,因為庫存的價值只會愈來愈低。
  3. 「應收帳款」:主要在於負責人故意美化財務報表,以影響股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博達科技掏空案,它自上市的次年起以設立國外子公司的方式,虛增營業收入,同時虛增「應收帳款」,再將「應收帳款」賣給國外的銀行,並將得到的款項存在國外的銀行,使公司的財務報表的「銀行存款」非常亮麗。為了美化經營能力,也有一些公司的做法是與下游廠商約定,先將存貨寄賣,一段時間後再由該公司取回,這樣安排以後,該公司就以營業收入及應收帳款列帳而達到目的。

由於我們在評估企業價值時,所用的每股盈餘、淨值、現金股息等數據都是歷史資料,財務報表的更新通常無法迅速反應市場的變化,所以我們投資公司的財務報表中,如果上述三個項目(應收帳款、庫存、有價證券投資)中含有龐大的金額,就必須以更謹慎的眼光去做進一步的分析。

結語
我個人覺得以上3點,「有價證券投資」這一項最難判斷,原因是金控業的轉投資發生虧損,若放到損益表上,會影響EPS下降,若放在長期投資評價損失,則只影響股東權益下降。(若公司出現長期投資評價損失暴增,投資人須小心)

你可以說「有價證券投資」的跌價只是一時的,好的股票放久了,股價還是會漲回來的。但重要的是你不知道它們買些什麼,例如《財務自由的講堂》書中提到新光金控在1,100元的成本買進宏達電,累計敲進部位達6,000張,那他們要放到什麼時候呢?所以我一般都不會買「金融保險」類的股票。

唯一有買的記錄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因為台灣的金控公司不夠國際化,這項原本是缺點的反而在當時變成優點,所以其實受到傷害並不嚴重,又加上巴菲特已經開出手買進銀行的股票,所以我跟著買進富邦金,雖然只買7支,但也賺了7萬元。但自那次之後再也沒買「金融保險」類的股票。

※參考資料找到雪球股,讓你一萬變千萬
※更多的基本分析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基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