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看索普如何運用正確的心態,衡量報酬與風險,做出最適當的籌碼配置。正如索普所說:「希望我的經歷能帶給各位讀者一個不同的見解,幫助大家從另一種角度來思考賭場、投資、風險、現金管理、財富創造以及人生。」本篇只介紹「騙術與危害」。
記者們往往根本不知道股價下跌是統計上的常態還是特殊例子。然後,人們再度錯誤地去看圖說故事,就像我們在賭場中常見的景象,圖形為本的交易方式,以及故事為本的投資行為。——愛德華.索普
當我的生活重心從打敗賭局轉到研究股票市場時,我曾天真地認為遠離了充滿老千的世界,進入了一個規則和法治公平對待所有投資人的新境地。然而,我體認到越大的市場就有越大的賊。伯尼.馬多夫的龐氏騙局只是2008年和2009年間較大的一個例子而已。這些騙子的數量符合一條簡單的數學規則:當經濟規模縮水,騙子的數量就越多。
網路和電子設備的興起創造了另一種新型態的詐騙機會。《紐約時報》曾頭條報導一位15歲的紐澤西高中生雷伯德,利用11次網路股票詐騙賺了27萬3千美元。一開始他用父親的名義開股票帳戶,買進一些乏人問律的冷門股,然後在網路聊天室裡大量散播這檔「目前才二美元的股票『很快』就會飆到二十美元」的訊息。這樣的訊息就像是幸運餅裡的籤詩一樣有價值。
效率市場者理性認為,投資人很快便會提高買價,而雷伯德設定了一個高價獲利出場。雷伯德後來向證管會自首,歸還27萬3千美元的獲利所得,另加上一萬兩千美元利息。不過這筆錢要彌補投資人損失其實難上加難,光是身分認定和評估損害程度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舞弊、欺瞞以及騙局,幾乎在每天的財經新聞當中都看得到。常態性的財務報告也會誤導投資人,「獲利隱憂導致股市大跌」,《紐約時報》企業版頭條常這樣寫。文章寫道:「投資人持續憂慮第三季季報,股價下挫,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大跌2.9%。」這是大跌?歷史數據顯示,這波動的交易日占了97%(表示很常見)。
接下來會怎樣?故事會說股市對於獲利不如預期已在前一日反應,但指數的反應小到幾乎沒有任何意義。記者犯了兩個錯誤:首先,他認為統計上的噪音代表某種意義;其次,他忽略了另一半——那些上漲的股票為什麼會漲——是這些股票上漲才抵消了下跌的壓力。
現今財經新聞充斥著價格不明顯波動下的各種解釋。記者們往往根本不知道股價下跌是統計上的常態還是特殊例子。然後,人們再度錯誤地去看圖說故事,就像我們在賭場中常見的景象,圖形為本的交易方式,以及故事為本的投資行為。
結語
財經媒體和網路那麼多騙局,一般投資人該怎麼辦?答案可參考巴菲特的做法,在《巴菲特的繼承者們》這本書有提到,當威利家具公司的經營者比爾.柴爾德想把家族事業賣給巴菲特時,問他希望我怎麼做,他說:「寄給我最近三年的財務報表,還有公司的簡單歷史,我會回電話給你。」
大約四天後,我收到一封快遞信函,上面寫著:「比爾,你擁有一家最棒的公司,完全符合我們的需要。我會在三天內給你一個價格。」就這樣。他沒打算過來實際參觀店面,他沒打算清點存貨。
如同我之前文章提過的:資料就是唯一重要的東西 (莊家優勢)。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