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優生學?(基因)

作者穆克吉醫師以一場感傷的家族探病之旅為始,細細描述破譯遺傳基因之謎的百年過程。或許,人類從未如今日這般接近生命的真相,我們將從根本改寫「人類」的意義,眼前正在來臨的是我們將打造的後人類時代。本篇將介紹「優生學?」。

優生學意思是以人工挑選遺傳特性,指導攜帶這些特性的人類生殖,改進人類。其目的就是加速選擇適應良好、淘汰不良的樣本,選擇健康而非生病的樣本,就像培育巴吉度獵犬和馬匹。

只是正常的父親也會生出精神分裂的兒子,普通的家庭也會孕育出人中豪傑。如莫斯利說:「他有五個兄弟,可是只有一個莎士比亞得享盛名。」而不健全的天才名單綿長:牛頓體弱多病;喀爾文嚴重氣喘;達爾文不時腹瀉且會因焦慮而憂鬱;提出最適者生存的哲學家赫伯特.史賓賽諸病纏身為生存掙扎。且許多天才也都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如梵谷、莫扎特及自殺的影星羅賓.威廉斯。

基因型+環境+觸發因素+機會=表現型

這個公式雖然簡潔,卻掌握了決定生物外形和命運的遺傳、機會、環境、變異和演化之間的互動。在自然界,野生種群存有基因型的變異,這些變異和不同環境、觸發因素與機運互相作用決定生物體的特性。

如果施以嚴重的天擇壓力(如溫度上升)或者嚴重限制營養,表現型「最適」的生物就會被選擇。當這樣的果蠅存活下來,就會有能力孕育更多的幼蟲,繼承親代果蠅部分的基因型,產生更適應選擇壓力的果蠅。

這種選擇的過程很明顯是以身體或生物特性為主,基因也因此經被動地選擇。比如拳手在因擂臺上運氣不好而被打成畸形的鼻子,便和基因無關係,可是如果只由鼻子是否對稱而決定擇偶大賽的結果,那麼鼻子形狀不對的人就會遭淘汰,即使他擁有其他長期下來會有益身體的基因(如不屈不撓或者能忍受極端痛苦的基因),也是枉然。

簡言之,表現型拖著後面的基因型,就像車子拖著馬。就是因為天擇這個長久的難題,使它在尋找一個目標(適應)時,意外找到另一個目標(創造適應的基因)。經由被選擇的表現型,使創造適應的基因在群體中越來越多,讓生物越來適應它們環境。沒有所謂十全十美,只有持續不斷的選擇,讓生物和環境更加配合。這就是推動演化的發動機。

1940年代,杜布贊斯基直接質疑這些問題,最終成為最嚴厲批評納粹優生學、蘇維埃集體化和歐洲種族主義的科學家。其實他對野生種群、變異和天擇所做的研究,已經為這些問題提供了關鍵的見解。

首先,遺傳變異在自然界是常態而非例外的事實明顯。歐美優生學家堅持為人類的「好」,一定要人工選擇,但是自然界沒有單一的「好」。不同的種群有差異極大的基因型,這些相異的基因在野生種群中共同存在,甚至互相重疊。自然並非優生學家想像地亟於把基因變異化為相同。杜布贊斯基甚至發現,自然變異是生物的重要貯存庫——其實是資產而非負債。少了變異,沒有深入的基因變化,生物最後可能會喪失演化能力。

第二,突變只是變異的另一個名字。杜布贊斯基發現,沒有任何基因型天生比較優越,其生存能力都視環境及基因和環境的互相作用而定。兩個變體在道德或生物學上都不會比另一個高明,兩者都只是比較適應某種環境罷了。

最後,生物身心特性和遺傳的關係遠比想像複雜得多,如高爾頓等優生學家原本希望選擇複雜的表現型(智力、身高、美貌和道德),作為生物學的捷徑,提升智力、身高、美貌和道德的基因,可是表現型並不是以一比一的方式由單一一個基因決定。以選擇表現型保證遺傳選育是有瑕疵的機制。

如果基因、環境、刺激物和機會要為生物的最後特性負責,那麼優生學家只顧跨世代增加智慧或美貌,而不去了解相關每一個因素的影響,終將徒勞。杜布贊斯基的每一個見解,都是反對濫用遺傳學和人類優生學的強力辯護。

結語
投資也是一樣的道理,智商高的人在投資上並沒有較多的優勢,如同之前文章提到【請參考:投資不能靠智商:長期資本基金破產案例(股神巴菲特的神諭)】:

巴菲特說:「投資不要需高深的科學知識,智商160的人不見得能在投資上打敗智商130的對手。」相較之下,投資人的智商比不上甩開情緒影響的能力來得重要,巴菲特說:「當別人都以短暫的貪婪或恐懼做為判斷基礎時,理性就變得不可或缺。這就是賺錢的契機。」

巴菲特認為,如果你的智商達到150,可以賣掉30,剩下的足以做好投資賺錢。每個人的習慣、人格特質、性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能做出合理的決定,雖然智商和才能有價值,但並不是擁有這兩種特質就能讓人成功。

「投資並不要求你要有超高智商、不尋常的洞察能力或內幕消息的管道,你需要的是制定決策的知識框架,以及確保情緒不會影響決定的能耐。」

而我的價值線資料、成長力資料和關鍵點記錄,其實就是我的「制定決策的知識框架」。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