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 星期三

讓光照進來!(如何讓人改變想法)

這是一本關於說服藝術與科學的精采著作,麥瑞尼促使你重新思考,要用什麼方式驅使他人再次反思自己的觀點。在現今看似許多腦迴路封閉的時刻,本書點出的精闢分析可以讓你腦洞大開。本篇只介紹「讓光照進來!」。

有一天布利斯代爾看到一件77美元的洋裝,於是拍了張照片,寄給女兒問問她的意見(目前已成為傳奇的照片)。沒想到女兒看到洋裝的顏色跟自己看到的並不同,於是找朋友評評理,問大家看到的是什麼顏色?如下:

圖片來源:https://www.davidmcraney.com/images-from-hmc

有些人看到的是藍色和黑色條紋,有些人看到的是白色和金色條紋。這是為什麼呢?

對很多人來說,這是第一次接觸到某件神經科學早就知道的事,也是本章的主題:我們體驗到的所謂「事實」,與周遭世界並不是「完美的一對一」對映關係。你所體驗的這個世界,其實只是在你頭顱裡的一套模擬,就像是一個清醒的夢。

沃利許是研究這主題的科學家,他解釋了這份困惑。人類之所以能看到光有各種顏色(紅、綠、藍這三原色),是因為特定波長的電磁波,通過人體上稱為瞳孔的孔洞,來到位於眼睛後方的視網膜,轉化為神經元上的電化學訊號,大腦再依據這些訊號來建構看到的顏色。

如果我們對於各自看到的東西無法達成共識,多半是因為那個圖像在某種程度上模稜兩可(這時稱為「雙穩態」),大腦就會想消除歧義,讓意義變得明確。但此時A大腦做出的判斷,卻可能與B大腦不同。

就像你可能也看過其中一些例子,例如鴨兔圖。有時候看起來像鴨子,又有時候看起來像兔子。如下圖:


如同維根斯坦寫道:「我們會覺得『看見』這件事有些地方令人困惑,是因為我們還沒搞清楚『看見』這整件事情有多麼令人困惑。」

沃利許猜想,那件洋裝之所以在不同人看來,會是不同的顏色,或許是因為我們在不熟悉或覺得難以判斷的情境中,無法確認自己看到什麼,於是透過先驗機率來協助判斷。如下圖:


沃利許:「這裡所謂的結論,指的是大腦為意識經驗所提供的任何東西,像是感知、決定與詮釋。但是在評估結論的時候,通常並不會意識到要考慮虛線以上的內容,甚至有些根本無法靠意識取得。請注意,個體之間的差異還可能不僅如此。有可能每個大腦從一開始就有不同。」

「話雖如此,但我們對這點卻幾乎是一無所知。也請注意,光是有不同的假設,就足以在這個思考框架裡得到不同的結論。而且,這並不代表其他因素都不重要。再請注意,這裡談的只是兩個人的情況。一旦超過兩個人,情況還會變得更加複雜。」

所以,如果某項重大的不確定性,會牽涉到不同的先驗機率或假設,就會造成意見分歧。換言之,在真相不確定的時候,大腦會偷偷幫我們解決掉這種不確定性,而方法就是根據我們之前的經驗,想像出一個它認為最有可能的現實。

如果某一群人的大腦在消除不確定性的時候,用了類似的方式,就會覺得彼此意見相同。例如,同樣覺得那件洋裝是藍黑條紋。至於另一群人的大腦,都用了另一種方式來消除不確定性,也就發現他們成了意見相同的另一個陣營。例如,同樣覺得那件洋裝是白金條紋的人。

接著,這兩群人都會覺得事情再肯定不過,而且一旦身邊都是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就會覺得外面那些人絕對是錯了。在這兩群人當中,大家都開始想找出理由,解釋為什麼另一群人就是看不到真相,卻沒想過自己見到的可能也只是假象。

別在浪費時間打筆仗


從「藍黑/白金洋裝」讓我們學到的一課,在於對感知的假設,知道所有的現實其實只是虛擬;但這絕對不只是感知上的分歧而已。正如沃利許所言,一個人腦中的世界是他在這個世界上所有過去經驗的總和,包括從信念、態度到價值觀,分級分層、愈來愈抽象,而「支配著感知的那些原則,也正是造成眾人意見分歧的背後原因。」

所以,光是提出一些挑戰對方想法的證據,並無法改變對方的信念。可以想像一下,有個你信賴的新聞來源,總是提出對某個政治人物的負面報導。這時候如果又有另一個新聞來源對這個人物做正面報導,你大腦並不會直接把資訊更新取代,而是覺得這報導有問題,於是把這項新的資訊刪除了,而且主觀上還認為自己完全客觀。

讓光照進來

總之,我們不能光是提出挑戰對方論點的證據,而是必須要能夠詢問和理解另一方究竟是如何得出他們的結論。我們必須先知道,原來別人有著不同的先驗知識與處理過程,你才能夠瞭解,原來自己以為再確定不過的事,在其他人看不見得是這樣。

更好的方式是讓雙方都把重點放在「處理過程」,強調大家是怎麼看到、為何看到目前看到的情況,而別去強調大家究竟看到了什麼。再來,看看能不能透過教學,讓受試者放下自己的假設,只要讓人有新的體驗,應該不用太久,就能意識到自己過去可能錯了,認清應該更新自己的先驗知識,得到新的觀點。

沃利許說:「應該要讓他們從某些體驗裡,明確瞭解『光』是什麼!就是,得先想辦法敲開一條裂縫,才能讓光照進來。」

結語

那件洋裝我看到的是白色和金色條紋,不知各位看到是什麼顏色?

之前有學員問過我,為什麼沒買ETF?我回答,原因是ETF包含了一大群成份股,我並不好評估它的股價目前合不合理(是否便宜)?但買個股,則方便多了。

就像去年(2023年),我在粉專貼了滿心(2916)的分享文,當時它的股價創新高,於是有讀者問我為什麼?

我回答,雖然它股價上漲到40多元,我還是覺得被低估。因為2023年滿心(2916)現金股利配3元,我以41.5元買進,所以現金殖利率有3÷41.5=7.2%。而今年(2024年)滿心(2916)配發現金股利4元,目前股價已經上漲超過60元了。

所以,對我來說,評估個股,比起評估ETF容易多了。

最近新聞指出,高息ETF(00940)還未上市,自救會人數已經破22萬人。

其實,之前那些高股息ETF就有一些雜音(我的讀者也有寫信跟我說過)。就是它們號稱給的ETF股息殖利率,都高於成份股平均股息的殖利率,這是不是很奇怪呢?

其實,靠自救會沒什麼用,應該先救救自己的腦袋,就是跳脫同溫層,聽取跟你不同陣營的看法——就是,得先想辦法敲開一條裂縫,才能讓光照進來。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