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栽培預感的訣竅(創意從何而來)

提到創意,我們腦中會浮現這樣的畫面:一名科學家獨自在實驗室裡,弓著背,扶著顯微鏡,意外獲得重大的新發現。然而事實是,那些獨自經歷的「靈光閃現」的時刻,其實很罕見。本書作者從近代創新史中,分析了跨領域的諸多例子,揭示出獨特創新背後的七個關鍵模式。本篇只介紹「栽培預感的訣竅」。

達爾文的《自傳》有一著名段落描述,年輕的他努力理解生物的演化時,他的見解是如何突現的:

1838年十月,在我開始有系統地探索了15個月後,我讀書自娛時恰巧拿起馬爾蕯斯的《人口論》。長久以來觀察動值物的習性,使我了解到處都在上演生存的戲碼。我忽然想到,在這種情況下,有利的變異往往會被保留;不利的,則被毀滅。結果可能就是新物種的形成。就這樣,我終於有個理論可以著手了。

這是牛頓蘋果故事的演化論版:馬爾蕯斯從樹上掉下來,打到達爾文的頭,然後,瞧!物競天擇論誕生了!這種頓悟故事的吸引力,在某種程度上,源自理論本身的簡單典雅特質。不像那些技術上較複雜的科學突破,演化論的基本法則似乎就該是在認知瞬間跳進頭腦裡的。

然而,在1970年代初,心理學家曁智識史學家霍華德.格魯伯決定重新檢視達爾文的筆記,重建那些由揣測、集結事實、內心的論辯所構成的複雜舞步——最後舞向達爾文在1838年秋的突破。

格魯伯在那些筆記裡,發現了一個與達爾文在《自傳》裡的說法大異其趣的故事。達爾文學說的所有核心要素,早在馬爾蕯斯的啟發前,就已出現在筆記裡。距他閱讀馬爾蕯斯論著整整一年以前,他以速記英文寫下自己的問題:

「是否每種動物,在漫漫歲月中,最後都會製造出上萬個品種(本身也許是受環境所影響),而且只有那些適應良好的才會留存下來?」

但不知怎麼地,達爾文沒發現答案已呼之欲出,而又繼續探索一年才「有個理論可以著手」。這一切意味著,我們不能斬釘截鐵地宣稱,達爾文是在1838年九月28日想出他的天擇論的。我們頂多能說:他在1837年夏天開始探索時,還沒攫住這個想法;1838年11月,這個想法在他腦裡成形了。

不是歷史紀䤸出現空隙,而是我們實在很難明確定出達爾文開始擁有這個想法的時間點,因為這個想法不是瞬間抵達的,而是隨著時間推移,一波接一波,慢慢漂進他的意識裡的。

我們或許該說,在他閱讀馬爾蕯斯論著的幾個月前,達爾文腦裡已浮現天擇論的想法,卻未能想出它的全貌。緩慢預感往往就是這樣成熟的:偷偷地,以極小的步伐。它們漸漸地進入我們的視野。

維持一個緩慢預感的生命之際,會遇到多種尺度的挑戰。首先,您必須將它保存在自己的記憶裡,在稠密的神經元網絡裡。大多數緩慢的預感維持不夠久而未能變成有用的東西。是因為它們太快進出我們的記憶,因為它們具有某個程度的陰晦特性。

當您感覺到一個有趣的途徑值得探索,感覺到一個可能最終會帶您找到某個答案的問題,但是,之後,您被更緊急的事物轉移了注意力,那個預感就消失了。所以,栽培預感的訣竅,有一部分很簡單:寫下一切。

我們之所以能如此精確地追蹤達爾文思想的演化,是因為他貫徹了做筆記的習慣;他在筆記本裡引述其它來源、生出新點子、質疑並摒除錯誤的線索、畫圖表,並常讓自己的心思在頁面上漫遊。我們看得到達爾文的思想演變,因為這個筆記平台,就某種基本層次而言,創建了一個栽培他的預感的空間。

這些筆記本不只是轉錄了在達爾文腦中、在舞台下的某處上演的想法。達爾文不斷地重讀他的筆記,發現新的蘊涵。他的想法就像現在式的思考頭腦與紙上所有過去式的觀察紀錄共同演出的二重奏。

例如,在印度洋上,一串聯想使他重新檢視他在五個月前,所記下的有關加拉巴哥群島動物的筆記。達爾文讀完自己的觀察紀錄後,一個新的想法開始在他的腦中成形,且激發出一整組新紀錄;兩年後,馬爾蕯斯插曲一發生,他便完全領悟那些新紀錄的意義。

達爾文做筆記的習慣是傳承自一項悠久的、成果豐碩的、在啓蒙時代的歐洲——尤其是英國——最為盛行的傳統:保持摘錄習慣。例如,偉大思想家——密爾頓、培根、洛克——都熱中於使用摘錄簿增進自己的記憶。

摘錄簿,正如其名,常是用來摘錄閱讀時感到有趣的或是啓發靈感的段落,匯集引文語錄,宛如個人化的百科全書。早其對隨手摘錄之優點的描述,顯示了這作法的自助性質:保持摘錄習慣能為自己「儲存很多知識,讓我們在探索人生的過程中,隨時可挑出派得上用場的來。」

最後,我要說的是:後見之明的鏡頭常塗上凡士林,使緩慢預感的影像模糊而被人看成頓悟。發明家、科學家、創業家、藝術家喜歡將他們重大突破的故事講成頓悟:一方面是因為在那燈泡發亮而一切乍然清晰的時刻,能生出敘事快感;一方面是因為緩慢預感在幕後悠閒的演化很難描繪。

然而,仔細審視古老的智識成就紀錄,我們會發現:緩慢預感是常規,不是例外。

結語

由於我每年似乎都會撿到不錯的股票,以至於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的選股訣竅和預感,從何而來?當然,每年的投資研討會我都跟大家說明,我的選股訣竅,但關於投資的預感則比較難以解釋出所以然來。

然而,我想可能是由於多年來,我看了不少的財經書籍,而我也有勤做摘錄的習慣。但差別的是,我不是寫在筆記本裡,而是寫我的部落格【汪汪財經隨筆集】

就如同此篇文章提到的:「因為這個筆記平台,就某種基本層次而言,創建了一個栽培我的預感的空間。」

所以,也有許多讀者反應的說:我的部落格(汪汪財經隨筆集)有許多寶可挖。

PS. 今年我的投資預感似乎也不錯,像是今年以52.3元買進的百德(4563),今天股價已飆漲到125元。而以56.6元買進的奇鈦科(3430),也飆漲到90元之上。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