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發掘未來之星(尋找下一支飆股)

麥克.莫伊是第一批發現星巴克股票潛力的分析師之一,多年來,莫伊陸續挖掘出像Google等潛力股,讓他贏得「當代最具洞察力市場專家」美譽。在本書中,莫伊以生動的文字、詳實的數據、獨到的見解為讀者展示他尋找高成長飆股的投資心法。此篇我只介紹發掘未來之星。

一個公司由小變大,買它的股票會帶來豐碩的回報。我的目標就是發掘所謂的明日之星,業績成長最快、最具創新能力的公司,也就是最具爆發力的飆股。

長期來看,一家公司的股價幾乎百分之百隨著它的盈餘成長波動。盈餘成長會帶動股價上揚。同理,長期來說,盈餘成長率最高的公司就是回報率最高的公司。

大致來說,成長型公司的營收和盈餘的成長率,都超過同業水平。市值在兩億五千萬美元以下的公司,營收成長率起碼要25%,盈餘成長率至少要30%。市值兩億五千萬到十億之間,營收成長率至少20%,盈餘成長率至少要25%。市值十億到五十億之間,營收成長率至少15%,盈餘成長率至少要20%。市值五十億以上,營收成長率至少10%,盈餘成長率至少要15%,才算及格。如彼得.林區所說:「很多人賭市場短暫波動,但盈餘才是驅使波動的長期因素」。

許多人有種根深芾固的想法,不惜花大錢買沃爾瑪或奇異的股票,卻不願用便宜的價格投資籍籍無名的新公司。然而,如果換個投資眼光,這種想法並不合邏輯。

與例來說,假設有兩家公司,一家已創業五十年,規模宏大、基礎穩固,目前股價40元,每股盈餘2元,預期每年盈餘成長率8%;另一家是小規模的成長型公司,目前股價50元,每股盈餘1元,預期每年盈餘成長率50%。

若從本益比的定義來看,這家大公司的本益比是20,相較於小公司的本益比50,以目前實現的盈餘計算,這家大公司要花20年才能回收當初付出的買股成本,而這家小型成長公司要花50年,前者看似比划算。換句話說,拿累積盈餘賺回所付股價的時程,足足少了30年。

然而,考慮盈餘成長率,那又是另一回事。這家大公司的年成長率8%,以累積盈餘撈本要花12年多;小公司成長率50%,7年多就能撈本。即使,假設這家小公司的成長率每年滑落10%,這到了第12年,成長率僅僅達到16%,過了9年半可以回本。

在我看來,只要把握真正上千的契機,就能獲得豐盛的回報,所付出的代價,並不見得特別高。我的目標,是找出某些價格被市場低估的股票,而不是帳面價值已充分反映的股票。

要找出最具成長力的公司,應把目標鎖定小型股。小型股池塘的魚兒除了游得快,且同樣的成長機會,價格相對最低。
  • 迷你股:市值5千萬美元以下。
  • 微型股:市值5千萬~2億5千萬美元。
  • 小型股:市值2億5千萬~10億美元。
  • 中型股:市值10億~50億美元。
  • 大型股:市值50億美元以上。

而成長股的秘訣不外乎,是盈餘、盈餘、盈餘,其股價長期表現主要決定於盈餘成長,而不是起始價,因為價格通常是反映之前的營運狀況,能夠長期持續創造盈餘的公司,它的股價會隨者本益比不斷向上修訂而水漲船高,投資人因此可以獲利豐厚,所以投資人選擇股票時,不應抱著撿便宜或衝動的心態,而要選擇長期潛力雄厚、競逐巨大市場的成長型公司。

發掘未來表現最猛的股票,必須有一套策略,我採用雙管齊下的方式,先針對商機無限的市場,再鎖定具備基本條件、有本事取得高市場佔有率的公司。我先研判大趨勢,以及打破現狀並成為主流的科技、經濟、社會因素。我相信,了解目前演進中的大趨勢(如像知識經濟、全球化、網際網路、人口結構、加乘效應、企業合併、品牌效應、委外代工),有助於判斷未來商機的走向。至於個別的公司,則看他們是否具備好的人才、產品、潛力和可預測性。

總之,要持續並快速創造高盈餘成長,這些公司必須競逐蓬勃發展的市場,如資訊科技、醫療保健、替代能源、消費者和企業服務、專業性零售、傳媒娛樂等。能夠自己創造利基,並推出專屬產品的公司,幾乎沒有競爭對手。這些公司市場地位最穩固,獲利率也遠超過一般水準。


相關文章:飆股特質C-A-N S-L-I-M(笑傲股市)率先見到旭日初升(坦伯頓投資法則)訂閱成長力資料

有關書籍的介紹,請參考:作者、出版社、內容簡介
更多的理財書目,請參考:汪汪書架的書–理財書籍